清拙正澄禅师(1274~1339),元代临济宗僧。
他是福州连江人,俗姓刘。字清拙。十六岁于开元寺受具足戒,后来又到浙江参学,无论走到哪一个寺院,都被师长称赞为大器之才。
禅师一度去云南鸡足山弘法,修建寺院。1326年受邀请去日本,第二年到京都,备受当时的执政者重视。后来,清拙正澄禅师便长期驻锡于京都寺院,终老于此。
1339年,这一年是清拙正澄禅师来日本的第十六年。正月十七日,66岁的清拙正澄禅师留下一首遗偈「毗岚卷空海水立,三十三天星斗湿,地神怒把铁牛鞭,石火电光追不及」,端然而寂。
他留下的流派称为清拙派,或大鉴门徒,乃日本禅宗二十四流之一。
禅师生前十分注重摩利支天,据说他与摩利支天菩萨有非凡因缘。其所主持或居住过的寺院有建长寺、建仁寺、南禅寺、开善寺等,均有供奉摩利支天。其中,尤以建仁寺塔头禅居庵最为知名。禅师据传也是圆寂在这个佛堂的,意义非凡。
在传到日本的摩利支天信仰中,以三大摩利支天最为出名,即德大寺、禅居庵、宝泉寺。
德大寺是江户初期(宽永年间)慈光院日遣上人所创建。另外,由于寺院供奉大摩利支尊天,所以又称摩利支天德大寺。
德大寺其摩利支天像乃是圣德太子亲手制作。古籍记载: “本寺奉安的摩利支天尊形象是圣德太子为拔济众生种种怖畏、免除众生之恐惧感而亲手制作。”
之后,传说是圣德太子的御作御像有开运吉祥的利益,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都来参拜,山门突然活跃起来,不知不觉那个门前大街被称作下谷广小路的摩利支天横丁。
明治时期,江户被改为东京后,上野的街道被编入了东京市下谷区。这个时候,每月亥日的庙会那天,以摩利支天横丁为中心,有很多摊子鳞次栉比,变得非常热闹。此后,经历战争和火灾,寺院的殿堂两次覆灭,但是,摩利支天像却毫无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