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典记载,不光是佛的胸口,在佛的腰间、手足都有一个“卍”字,在现存的造像中,常见左旋与右旋两种,用来表示佛以无限的智慧与慈悲无有疲厌地救济无量众生。
“卐”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卍”字也传入中国。
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它被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种是左旋(“卐”)。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
在西藏苯教中,雍仲卍之意是“永生或不变”,本质上与佛教的金刚相符。与印度金刚杵的象征物使金刚乘佛教之“金刚之道”兴起一样,雍仲卍字符也象征着雍仲苯教的兴起。与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顺时针旋转不同,苯教的卍字符是逆时针旋转的。出于这个原因,苯教修持者要在圣殿和圣地逆时针方向进行转经。在印度象征主义中,右旋或顺时针旋转的卐字符被视为神的阳性,而左旋或逆时针旋转的卍字符表明神的阴性。在金刚乘佛教中,卍字符基本上象征着四大要素之一“地”及其不可摧毁的稳定性。在这一方面,它与十字金刚杵象征物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