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咨询QQ:470208613、290303712    投稿/投诉信箱:fcy021@qq.com
字号: 收藏
分享到:

大般涅槃经第二十八卷

2012-12-28 16:36 来源: 丰财园在线
 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
  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二
  尔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先所说庵罗果喻四种人等。有人行细心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不正实。有人心细行亦正实。有人心不细行不正实。是初二种云何可知。如佛所说。虽依是二不可得知
  这时师子吼菩萨摩诃萨对佛说:世尊。就像你刚才说的庵罗果所比喻的四种人。有的人行为细而心不正实。有的人心细而行不正实。有的人心细行也正实。有的人心不细行不正实。前面的二种人怎么分辨?如佛所说,虽接近这二种人却没办法洞察。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庵罗果喻二种人等实难可知。以难知故我经中说。当与共住。住若不知。当与久处。久处不知。当以智慧。智若不知。当深观察。以观察故。则知持戒及以破戒。善男子。具是四事共住久处智慧观察。然后得知持戒破戒。善男子。戒有二种。持戒亦二。一究竟戒。二不究竟。有人以因缘故受持禁戒。智者当观是人持戒。为为利养为究竟持。善男子。如来戒者无有因缘。是故得名为究竟戒。以是义故。菩萨虽为诸恶众生之所伤害不生恚碍。是故如来得名成就毕竟持戒究竟持戒。善男子。我昔一时与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俱共止住摩伽陀国瞻婆大城。时有猎师追逐一鸽。是鸽惶怖至舍利弗影。犹故战栗如芭蕉树。至我影中身心安隐恐怖得除。是故当知如来世尊毕竟持戒。乃至身影犹有是力。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声闻缘觉。何况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二种。一为利养。二为正法。为利养故受持禁戒当知是戒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虽闻佛性及如来名。犹不得名为闻见也。若为正法受持禁戒。当知是戒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是名眼见。亦名闻见。复有二种。一者根深难拔。二者根浅易动。若能修习空无相愿。是名根深难拔。若不修习是三三昧。虽复修习为二十五有。是名根浅易动。复有二种。一为自身。二为众生。为众生者能见佛性及以如来。持戒之人复有二种。一者性自能持。二者须他教敕。若受戒已经无量世初不漏失。或值恶国遇恶知识恶时恶世。闻邪恶法邪见同止。尔时虽无受戒之法。修持如本无所毁犯。是名性自能持。若遇师僧白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已要凭和上诸师同学善友诲喻乃知进止。听法说法备诸威仪。是名须他教敕。善男子。性能持者。眼见佛性及以如来。亦名闻见。戒复有二。一声闻戒。二菩萨戒。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戒。若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是名声闻戒。若有受持声闻戒者。当知是人不见佛性及以如来。若有受持菩萨戒者。当知是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何因缘故受持禁戒。佛言。善男子。为心不悔故。何故不悔。为受乐故。何故受乐。为远离故。何故远离。为安隐故。何故安隐。为禅定故。何故禅定。为实知见故。何故为实知见。为见生死诸过患故。何故为见于生死过患。为心不贪着故。何故为心不贪着。为得解脱故。何故为得解脱。为得无上大涅槃故。何故为得大般涅槃。为得常乐我净法故。何故为得常乐我净。为得不生不灭故。何故为得不生不灭。为见佛性故。是故菩萨性自能持究竟净戒。善男子。持戒比丘虽不发愿求不悔心。不悔之心自然而得。何以故。法性尔故。虽不求乐远离安隐真实知见。见生死过。心不贪着。解脱涅槃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见于佛性而自然得。何以故。法性尔故。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因持戒得不悔果。因于解脱得涅槃果者。戒则无因。涅槃无果。戒若无因则名为常。涅槃有因则是无常。若尔者涅槃则为本无今有。若本无今有是为无常。犹如然灯。涅槃若尔。云何得名我乐净耶。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汝以曾于无量佛所种诸善根。能问如来如是深义。善男子。不失本念乃如是问也。我忆往昔过无量劫。波罗[木*柰]城有佛出世。号曰善得。尔时彼佛三亿岁中演说如是大涅槃经。我时与汝俱在彼会。我以是事咨问彼佛。尔时如来为众生故三昧正受未答此义。善哉大士。乃能忆念如是本事。谛听谛听。当为汝说。戒亦有因。谓听正法。听正法者是亦有因。谓近善友。近善友者是亦有因。所谓信心。信心者是亦有因。因有二种。一者听法。二思惟义。善男子。信心者因于听法。听法者因于信心。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譬如尼干立拒举瓶互为因果不得相离。善男子。如无明缘行。行缘无明。是无明行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乃至生缘老死。老死缘生。是生老死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生能生法不能自生。不自生故由生生生。生生不自生复赖生故生。是故二生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信心听法亦复如是。善男子。是果非因谓大涅槃。何故名果。是上果故。沙门果故。婆罗门果故。断生死故。破烦恼故。是故名果。为诸烦恼之所呵责。是故涅槃名果。烦恼者名为过过善男子。涅槃无因而体是果。何以故。无生灭故。无所作故。非有为故。是无为故。常不变故。无处所故。无始终故。善男子。若涅槃有因。则不得称为涅槃也。槃者言因。般涅言无。无有因故。故称涅槃
  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庵罗果所比喻的二种人确实不好分辨。因为难知所以我在经中说:要跟他共住。如果共住还不知,就应当与他长久的相处。如果这样还不知。就应当用智慧。如果智慧也无法知道,就深入的观照。因观照则能知持戒和破戒。善男子。用这四个办法:共住、久处、智慧、观照,就可得知持戒还是破戒。
        善男子。戒有二种。持戒也有二种。一是究竟戒,二不究竟戒。有人因为某些原因而受持禁戒。智者应当观察此人所持戒是为了利养还是为了究竟持戒。善男子。如来戒没有因缘,所以叫做究竟戒。因此菩萨虽被诸恶众生所伤害也不生怨恨。所以如来能够成就毕竟持戒,究竟持戒。
        善男子。我曾经与舍利弗及五百弟子。一起住在摩伽陀国的瞻婆大城。那时有个猎人追逐一只鸽子。那鸽子害怕的飞至舍利弗的影子中仍然害怕的战栗如芭蕉树一样。到了我的影子中则身心安隐,恐怖消除。可见如来世尊得毕竟持戒后,乃至影子就有如此势力。
        善男子。不究竟戒尚不能得声闻缘觉,何况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还有二种:一是为利养,二是为正法。为了利养受持禁戒,要知道此戒不见佛性和如来。虽闻佛性和如来得名号,也算不上是闻和见。如果是为正法而受持禁戒,可知此戒能见佛性和如来。叫做眼见,也叫闻见。
       还有二种:一是根深难拔,二是根浅易动。如果能修习空无相愿,就叫做根深难拔。如果不能修习此三三昧,虽修习二十五有,也叫做根浅易动。
  还有二种:一是为自身,二是为众生。为众生者能见佛性和如来。
  持戒之人还有二类:一是能自己持,二是须别人教导。如果受戒后经过无量世而从不漏失,或遇到恶国、恶知识、恶时、恶世,闻邪恶法、与邪见的人在一起,那时没有受戒之法,自己仍然如以前一样修持,无所毁犯,则叫做自己能持。如果遇师僧宣告四羯磨然后得戒,虽得戒后需要上诸师同学善友得教导诲才知道进止。听法、说法、具备各种威仪。这叫做须别人教敕。
       善男子。自己能持者可眼见佛性和如来,也叫闻见。戒还有二种:一闻戒,二菩萨戒。从初发心乃至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做菩萨戒。如果观白骨乃至证得阿罗汉果叫做声闻戒。如果有受持声闻戒的,可知此人不见佛性和如来。如果有人受持菩萨戒,可知此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见佛性如来涅槃。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因何因缘要受持禁戒?
      佛说:善男子。为了让心不后悔。为什么能不悔呢?是为了能享受大乐。为何能享受大乐?是为了能远离。为什么能远离呢?是为能得安隐。为何能安隐?是因为能禅定。为何能禅定?是因为能真实知见。为什么能真实知见?因为见到生死到各种过患。为何能见到生死过患?因为心不贪着。为什么心不贪着?因为得到解脱。为何能解脱?因得无上大涅槃。为什么能得大般涅槃。因为得常乐我净之法。为何能得常乐我净?因为得不生不灭。为何能得不生不灭?因为见佛性。所以菩萨能自发持究竟净戒。
     善男子。持戒比丘虽不曾发愿求不悔之心,而不悔之心自然而得。因为法性就是这样,虽不求乐、远、离、安隐、真实知见、见生死过、心不贪着、解脱、涅槃、常乐我净、不生不灭、见于佛性,而自然可得。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果因持戒而得到不悔得结果。因解脱而得涅槃得结果。那么戒则无因,涅槃无果。戒若无因则是常,涅槃有因则是无常。如果是这样,涅槃则是本无今有到。如果是本无今有就是无常。如同燃灯一样,涅槃如果是这样怎么能算我、乐、净呢?
     佛言。善男子。善哉善哉。你已经在无量佛所种诸善根所以能问如来这么深刻得问题。善男子。因你能不失本念才会这样问。
      我记得往昔过无量劫前。波罗[木*柰]城有佛出世,叫善得。那时彼佛在三亿岁中演说此大涅槃经。当时我与你都在大会上。我就是问了佛这个问题。那时如来为了众生正入三昧中,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善哉,大士!你能记得这个问题。用心听,我来为你解说。
      戒是有因得,就是听正法。听正法也有因,就是亲近善友。近善友也有因,就是信心。信心也有因。因有二种:一听法,二思义。善男子。信心因为听法,听法因为信心。此二法是因也是因之因,是果也是果之果。善男子。譬如尼干(外道)站立着举瓶,互为因果不能相离。善男子。如无明缘行,行缘无明。此无明与行是因也是因之因,是果也是果之果,乃至生缘老死,老死缘生,生与老死是因也是因之因,是果也是果之果。
     善男子。生能生法不能自生。因不能自生所以由生生出生。生生不自生却又依赖生所以得生。所以二生之间也是因也是因之因,是果也是果果。善男子。信心与听法也是一样。
     善男子。此果非因,就是大涅槃。是上果,是沙门果,婆罗门果,能断生死,能烦恼,所以叫做果。被烦恼之所呵责,所以涅槃是果。烦恼者就叫做过过。善男子。涅槃无因而本体是果。因为其无生灭,无所作,非有为,是无为,常不变,无处所,无始终。
    善男子。如果涅槃有因则不能称为涅槃了。槃就是因,般涅就是无。因为没有因所以叫涅槃
  师子吼菩萨言。如佛所说涅槃无因。是义不然。若言无者则合六义。一者毕竟无故。故名为无。如一切法无我无我所。二者有时无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河池无水无有日月。三者少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食中少醎名为无醎。甘浆少甜名为无甜。四者无受故故名为无。如旃陀罗不能受持婆罗门法。是故名为无婆罗门。五者受恶法故。故名为无。如世人言受恶法者不名沙门及婆罗门。是故名为无有沙门及婆罗门。六者不对故。故名为无。譬如无白名之为黑。无有明故名之无明。世尊。涅槃亦尔。有时无因故名涅槃
  师子吼菩萨说:如佛所说,涅槃无因,我认为不对。如果说无因则有六种含义。一是毕竟无所以叫无。如同一切法无我、无我所。二是有时无而叫做无。如同世人说河池无水得时候则不能映照日月。三是因为少而叫做无。如同世人说食中少咸味而说无咸味。甘浆少甜而叫做无甜。四是无受者所以叫做无。如同旃陀罗不能受持婆罗门法,所以叫做无婆罗门。五是受恶法所以叫无。如同世人说受恶法者不叫沙门和婆罗门,所以无沙门和婆罗门。六是因为没有相对的所以叫无。譬如无白则叫作黑。没有光明所以叫无明。世尊。涅槃也是如此,有时无因所以叫涅槃。
  佛言。善男子。汝今所说如是六义。何故不引毕竟无者以喻涅槃。乃取有时无耶。善男子。涅槃之体毕竟无因。犹如无我及无我所。善男子。世法涅槃终不相对。是故六事不得为喻。善男子。一切诸法悉无有我。而此涅槃真实有我。以是义故。涅槃无因而体是果。是因非果名为佛性。非因生故是因非果。非沙门果故名非果。何故名因以了因故。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了因。能生法者是名生因。灯能了物故名了因。烦恼诸结是名生因。众生父母是名了因。如谷子等是名生因。地水粪等是名了因。复有生因。谓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六波罗蜜佛性。复有生因。谓首楞严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了因。谓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有生因。所谓信心六波罗蜜。
  佛说:善男子。你所说的这六种含义,为什么不用其中的毕竟无来比喻涅槃?而取有时无来比喻呢?善男子。涅槃之体是毕竟无因,犹如无我和无我所。善男子。世间法与涅槃终不能相对应,所以不应用六种事比喻涅槃。善男子。一切诸法都无我,而此涅槃却真实有我。因此涅槃无因而体是果。是因非果叫做佛性。非因所生所以是因非果。非沙门果所以叫非果。为什么叫因呢?因为是了因的缘故。
       善男子。因有二种:生因和了因。能生法的叫做生因。灯能照清楚东西叫了因。烦恼诸结是生因。众生父母是了因。谷子等是生因,地水粪等是了因。还有生因即是六波罗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因即是佛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另外了因即是六波罗蜜佛性,生因即是首楞严三昧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因即是八正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生因即是信心六波罗蜜。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及以佛性。是义云何。世尊。如来之身无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无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相非眼识识。云何可见。佛性亦尔。佛言。善男子。佛身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无常者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方便示现。是名眼见。常者如来世尊解脱之身。亦名眼见亦名闻见。佛性亦二。一者可见。二不可见。可见者十住菩萨诸佛世尊。不可见者一切众生。眼见者谓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一切众生九住菩萨。闻有佛性如来之身。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如来解脱。非色者如来永断诸色相故。佛性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色者凡夫乃至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见不了了故名非色。善男子。佛性者复有二种。一者是色。二者非色。色者谓佛菩萨。非色者一切众生。色者名为眼见。非色者名为闻见。佛性者非内非外。虽非内外然非失坏。故名众生悉有佛性。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佛所说,见于如来和佛性是什么意思?世尊。如来之身没有相貌,非长非短非白非黑。没有方所,不在三界。非有为之相,非眼识能识。怎么可见?佛性也是一样啊。
     佛说:善男子。佛身有二种:一常,二无常。无常的是为欲度脱一切众生而方便示现的,叫做眼能见的。常的就是如来世尊的解脱之身,叫做眼见和闻见。佛性有二种:一可见,二不可见。可见的就是十住菩萨和诸佛世尊,不可见的就是一切众生。眼见者就是十住菩萨诸佛如来,眼见众生所有佛性。闻见者就是一切众生和九住菩萨,听闻有佛性和如来之身。还有二种:一是色,二是非色。色就是如来解脱,非色就是如来永断诸色相故。佛性也有二种,一是色,二非色。色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色就是凡夫乃至十住菩萨。十住菩萨见不清楚所以叫非色。善男子。佛性还有二种:一是色,二非色。色既是佛菩萨,非色就是一切众生。色叫做眼见,非色叫做闻见。佛性非内非外,虽非内外却不会损坏,所以众生悉有佛性。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乳中有酪。金刚力士诸佛佛性如净醍醐。云何如来说言佛性非内非外。佛言。善男子。我亦不说乳中有酪。酪从乳生故言有酪。世尊。一切生法各有时节。善男子。乳时无酪亦无生酥熟酥醍醐。一切众生亦谓是乳。是故我言乳中无酪。如其有者。何故不得二种名字。如人二能。言金铁师。酪时无乳。生酥熟酥。及以醍醐。众生亦谓是酪非乳。非生熟酥。及以醍醐。亦复如是。善男子。因有二种。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如乳生酪。缘因者。如煗酵等。从乳生故。故言乳中而有酪性。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佛所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同乳中有酪。金刚力士诸佛的佛性如干净的醍醐。为何如来说佛性非内非外?
        佛说:善男子。我没说乳中有酪。酪从乳中生所以说有酪。
        世尊。一切生法都是各有时节的(都是需要条件齐备的)。
        善男子。乳有时无酪,也不能生酥、熟酥、醍醐。一切众生也认为它是乳。所以我说乳中无酪。如果有的话为何没有两种名字?比如人有炼金冶铁两种技能则叫做金铁师一样。
        变成酪时无乳、生酥、熟酥和醍醐,众生也说是酪,非乳、非生熟酥和醍醐。道理是一样的。善男子。因有二种:一正因,二缘因。正因就比如乳能生酪,缘因就如同煗、酵(生酪的外部条件)等。从乳所生所以说乳中有酪性。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乳无酪性。角中亦无。何故不从角中生耶
  善男子。角亦生酪。何以故。我亦说言缘因有二。一酵二煗。角性煗故。亦能生酪。
        师子吼言。世尊。若角能生酪。求酪之人。何故求乳而不取角
  佛言。善男子。是故我说。正因缘因。师子吼菩萨言。若使乳中本无酪性。今方有者。乳中本无庵摩罗树。何故不生。二俱无故。善男子。乳亦能生庵摩罗树。若以乳灌。一夜之中。增长五尺。以是义故。我说二因。善男子。若一切法一因生者。可得难言乳中何故不能出生庵摩罗树。善男子。犹如四大。为一切色而作因缘。然色各异。差别不同。以是义故。乳中不生庵摩罗树。世尊。如佛所说。有二因者。正因缘因。众生佛性。为是何因。善男子。众生佛性。亦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果乳无酪性。那么角中也无酪性,为何酪不会从角中生?
  善男子。角也生能酪。为什么呢?我刚才说缘因有二种:一酵二煗。角性是煗,所以也能生酪。
        师子吼说:世尊。如果角也能生酪。那么求酪的人为何求乳而不取角?
  佛说:善男子。所以我说正因缘因。
        师子吼菩萨说:如果乳中本无酪性,现在才有。乳中本无庵摩罗树为何不生庵摩罗树呢?还是两者都没有?
       善男子。乳也能生庵摩罗树。如果用乳浇树,一夜之中能增长五尺,因此我说有二种因。善男子。如果一切法只是一因所生。那就不该发难说乳中为何不能出生庵摩罗树。善男子。犹如四大,为一切色作因缘,其色各异,差别不同。因此乳中不生庵摩罗树。(这里省略了很多逻辑过程:如果一切法是一因生,那么一切色就不会各异。因为色各异,所以有非一因生,所以乳中不能生庵摩罗树(正因),乳也能生庵摩罗树(缘因)。)
       世尊。如佛所说。有二因:正因,缘因。众生佛性是何因?
      善男子。众生佛性也有二种因。一正因,二缘因。正因就是众生,缘因就是六波罗蜜。
  师子吼言。世尊。我今定知乳有酪性。何以故。我见世间求酪之人。唯取于乳。终不取水。是故当知乳有酪性
  善男子。如汝所问。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众生欲见面像。即便取刀
  师子吼言。世尊。以是义故乳有酪性。若刀无面像何故取刀
  佛言。善男子。若此刀中定有面像。何故颠倒。竖则见长。横则见阔。若是自面。何故见长。若是他面。何得称言是己面像。若因己面。见他面者。何故不见驴马面像。师子吼言。世尊。眼光到彼。故见面像
         师子吼说:世尊。我今天确定乳有酪性。为什么呢?我见世间求酪之人只取乳而永远不取水。可见乳有酪性。
  善男子。你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一切众生欲见自己的相貌就立刻取刀(映照)。
  师子吼说:世尊。因此乳有酪性。如果刀中无面像为何要取刀?
  佛说:善男子。如果刀中有面像。为何会颠倒?竖起则长,横置则宽。如果那真的是面相,怎么会何变长。如果是他人的面为何说是自己的面像?如果从己面中而照见别人的面,为何不见驴马的面像?
         师子吼说:世尊。眼光到处所以见到面像。
  佛言。善男子。而此眼光实不到彼。何以故。近远一时俱得见故。不见中间所有物故。善男子。光若到彼而得见者。一切众生悉见于火。何故不烧。如人远见白物。不应生疑。鹤耶幡耶。人耶树耶。若光到者。云何得见水精中物。渊中鱼石。若不到见。何故得见水精中物。而不得见壁外之色。是故若言眼光到彼而见长者。是义不然。善男子。如汝所言乳有酪者。何故卖乳之人。但取乳价不责酪直。卖草马者。但索马价。不责驹直。善男子。世间之人无子息故。故求娉妇。妇若怀妊。不得言女。若言是女有儿性故。故应娉妇。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儿性。亦应有孙。若有孙者。则是兄弟。何以故。一腹生故。是故我言女无儿性。若其乳中有酪性者。何故一时不见五味。若树子中有尼拘陀五丈质者。何故一时不见芽茎枝叶花果形色之异。善男子。乳色时异。味异果异。乃至醍醐。亦复如是。云何可说乳有酪性。善男子。譬如有人。明当服苏。今已患臭。若言乳中定有酪性。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有笔纸墨。和合成字。而是纸中本无有字。以本无故。假缘而成。若本有者。何须众缘。譬如青黄。合成绿色。当知是二。本无缘性。若本有者。何须合成。善男子。譬如众生。因食得命。而此食中实无有命。若本有命。未食之时。食应是命。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性。以是义故我说是偈:本无今有??? 本有今无??? 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佛说:善男子。眼光其实并没有到别处。因为近远都是同时见到的,见不到中间的所有物。善男子。眼光如果到那里而得见,那么一切众生都见到火,为何不会被烧?如人远远的见到白色的东西则不应怀疑是鹤还是幡是人还是树?。如果真有眼光到那里为何能见到水精中物,渊中的鱼石?如果不到而见怎么能说能见水中之物,而不能见墙壁外的东西?所以如果说因为眼光到了那里才见是不对的。
        善男子。如你所说乳有酪,为何卖乳的人只取乳价不管酪的价格。卖草马的只要马的价,不要驹的价。善男子。世间之人因为无子息而求娉妇。妇若怀孕就不是女了。如果说此女中有儿性所以应娶,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如果有儿性,那也应有孙性。如果有孙则与儿是兄弟,因为是一腹所生,所以我说女中无儿性。如果乳中有酪性为何不能同时具备五味?如果树子中有尼拘陀五丈之质为何不能同时见到芽茎枝叶花果形色的差别?善男子。乳色随时间变化,味变果变,乃至醍醐也是如此。怎么能说乳有酪性?
         善男子。譬如有人明天要服用苏油,今天就开始担心发臭。如果说乳中定有酪性,也应该如此。善男子。譬如有人有笔纸墨,和合之后才能成字。而纸中本无字,因本无而靠缘而成。如果本有何须等待众缘?譬如青黄两色合成绿色,可知这两种色本无绿性。如果本来就有,何须合成?善男子。譬如众生因吃饭而得续命。而食物中确实没有命。如果有命,那么未食之时,食物应该是命。善男子。一切诸法本无“有”性。因此我说此偈:本无今有 本有今无 三世有法  无有是处
  善男子。一切诸法因缘故生。因缘故灭。善男子。若诸众生内有佛性者。一切众生应有佛身。如我今也。众生佛性。不破不坏。不牵不捉。不系不缚。如众生中所有虚空。一切众生。悉有虚空。无挂碍故。各不自见有此虚空。若使众生无虚空者。则无去来行住坐卧。不生不长。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有虚空界。虚空界者。是名虚空。众生佛性。亦复如是。十住菩萨少能见之。如金刚珠。善男子。众生佛性诸佛境界。非是声闻缘觉所知。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是故常为烦恼系缚。流转生死。见佛性故。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一切众生有佛性性。如乳中酪性。若乳无酪性。云何佛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缘因。缘因者。一酵二煗。虚空无性。故无缘因
  善男子。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灭。善男子。如果众生内有佛性,那么一切众生应有佛身,跟我现在的一样。众生的佛性不破、不坏。不可牵不可捉,不能系不能缚。如众生中所有的虚空一样。一切众生都有虚空,因为互相无碍所以各不自见有此虚空。如果众生无虚空则无法进行去、来、行、住、坐、卧的活动,也不能生不能长了,因此我在经中说:一切众生都有虚空界。虚空界就叫做虚空。众生的佛性也是一样。十住菩萨稍微能见,如金刚珠。善男子。众生佛性是诸佛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能知。一切众生不见佛性所以常被烦恼系缚,流转生死。因为见佛性所以诸结烦恼所不能系,解脱生死得大涅槃。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一切众生有佛性之性,如乳中有酪性。如果乳中无酪性。为何佛说有二种因:一正因,二缘因。缘因就是一酵、二煗。虚空无性所以无缘因。
  佛言。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何须缘因。师子吼菩萨言。世尊。以有性故。故须缘因。何以故。欲明见故。缘因者。即是了因。世尊。譬如闇中先有诸物。为欲见故以灯照了。若本无者。灯何所照。如土中有瓶。故须人水轮绳杖等而为了因。如尼拘陀子。须地水粪而作了因。乳中酵煗亦复如是。须作了因。是故虽先有性。要假了因。然后得见以是义故。定知乳中先有酪性
  佛说:善男子。如果乳中一定有酪性,那么为何还须要缘因?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因为有性所以须要缘因。为什么呢?因为想要明了的发现。缘因就是了因。世尊。譬如黑暗中先有各种器物,为了要看见所以用灯照亮。如果本来没有,灯能照见什么呢?如同土中有瓶,所以须要人用水轮绳杖等找出来,这些是了因。如尼拘陀子(种子),须要地、水、粪作为其了因。乳的发酵也是一样,是为了作了因。所以虽先有性,需要假借了因,然后能见。因此乳中先有酪性。
  善男子。若使乳中定有酪性者。即是了因。若是了因。复何须了。善男子。若是了因性是了者。常应自了。若自不了。何能了他。若言了因有二种性。一者自了。二者了他。是义不然。何以故。了因一法。云何有二。若有二者乳亦应二。若使乳中无二相者。云何了因而独有二。师子吼言。世尊。如世人言我共八人。了因亦尔。自了了他
  善男子。如果乳中定有酪性即是了因。如果是了因还需要了吗?善男子。如果是了因,其性是了,就应该能自了。如果自己不能了,怎么能了他?如果说了因有二种性:一自了,二了他,是不对的。为什么呢?了因是一法,怎么会有二种?如果有二种,乳也应有二种。如果乳无二相怎么了因单单有二种?
         师子吼说:世尊。如同世人说我们八个人在一起。了因也一样,能自了、了他。
  佛言。善男子。了因若尔则非了因。何以故。数者能数自色他色故得言八。而此色性自无了相。无了相故。要须智性乃数自他。是故了因不能自了。亦不了他。善男子。一切众生有佛性者。何故修集无量功德。若言修集是了因者。已同酪坏。若言因中定有果者。戒定智慧则无增长。我见世人本无禁戒禅定智慧。从师受已渐渐增益。若言师教是了因者。当师教时受者未有戒定智慧。若是了者。应了未有。云何乃了戒定智慧令得增长。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了因无者。云何得名有乳有酪
  佛说:善男子。了因如果是那样就不是了因。为什么呢?所谓数,能数出自色和他色所以能有八。而色性自身没有了相,因无了相所以须要智性才能数自和他。所以了因不能自了,也不能了他。善男子。如果一切众生都有佛性,还需要修集无量功德吗?如果说修集是了因,那就同酪一样会坏了。如果说因中定有果,那么戒定智慧就无法增长。我见世人本无禁戒、禅定、智慧,从老师那里接受后渐渐增益。如果说老师的教导是了因。当老师教导时受者没有戒定智慧。如果是了,那么应该能了(所有)未有的,为何只能了戒定智慧让其渐渐增长?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果了因没有。怎么会有乳有酪?
  善男子。世间答难。凡有三种。一者转答。如先所说。何故名戒。以不悔故。乃至为得大涅槃故。二者默然答。如有梵志来问我言。我是常耶我时默然。三者疑答。如此经中。若了因有二。乳中何故不得有二。善男子。我今转答。如世人言有乳酪者以定得故。是故得名有乳有酪。佛性亦尔。有众生有佛性。以当见故。师子吼言。世尊。如佛所说是义不然。过去已灭未来未到。云何名有。若言当有名为有者。是义不然。如世间人见无儿息便言无儿。一切众生无佛性者。云何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世间的回答方法有三种。一是转答(演绎,即正论法)。比如之先所说。为何叫戒,因可以不悔,乃至为得大涅槃。二是默然回答。比如有梵志来问我:我是常吗?我那时默然。三是疑答(反问,即反证法)。比如此经中。如果了因有二,乳中为何不能有二?
        善男子。我今天转答。如同世人说有乳酪是因为必定能得,所以说有乳有酪。佛性也一样。有众生有佛性,因其能见。
         师子吼说:世尊。佛这样说是不对得。过去已灭,未来未到。怎么能说有?如果说将来会有就叫做有是不对的。比如世间人见无子息就说无儿。现在一切众生都无佛性,怎么能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佛言。善男子。过去名有。譬如种橘。芽生子灭。芽亦甘甜。乃至生果。味亦如是。熟已乃醋。善男子。而是醋味。子芽乃至生果悉无。随本熟时形色相貌。则生醋 味。而是醋味本无今有。虽本无今有非不因本。如是本子虽复过去。故得名有。以是义故。过去名有。云何复名未来为有。譬如有人种植胡麻。有人问言。何故种 此。答言有油。实未有油。胡麻熟已。收子熬烝捣压。然后乃得出油。当知是人非虚妄也。以是义故。名未来有。云何复名过去有耶。善男子。譬如有人私屏骂王。 经历年岁王乃闻之。闻已即问。何故见骂。答言。大王。我不骂也。何以故。骂者已灭。王言。骂者我身二俱存在。云何言灭。以是因缘。丧失身命。善男子。是二 实无。而果不灭。是名过去有。云何复名未来有耶。譬如有人往陶师所问有瓶不。答言有瓶。而是陶师实未有瓶。以有泥故。故言有瓶。当知是人非妄语也。乳中有 酪。众生佛性。亦复如是。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是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实不虚妄。师子吼言。一切众生无有佛性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以正因故。故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正因。所谓佛性。世尊。若尼拘陀子。无尼拘陀树者。何故名为尼拘陀子。而不名为佉陀罗子。世尊。如瞿昙 姓不得称为阿坻耶姓。阿坻耶姓亦复不得称瞿昙姓。尼拘陀子亦复如是。不得称为佉陀罗尼子。佉陀罗尼子不得称为尼拘陀子。犹如世尊不得舍离瞿昙种姓。众生佛 性亦复如是。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有佛性。佛言。善男子。若言之中有尼拘陀树者。是义不然。如其有者。何故不见。善男子。如世间物有因缘故不可得见。云何 因缘。谓远不可见。如空中鸟迹。近不可见。如人眼睫。坏故不见。如根败者。乱想故不见。如心不专一。细故不见。如小微尘。障故不见。如云表星。多故不见。 如稻聚中麻。相似故不见。如豆在豆聚。尼拘陀树不同如是八种因缘。如其有者何故不见。若言细障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树相粗故。若言性细。云何增 长。若言障故不可见者常应不见。本无粗相。今则见粗。当知是粗本无其性。本无见性今则可见。当知是见亦本无性。子亦如是。本无有树今则有之当有何咎。
   佛说:善男子。过去有的,譬如种橘。芽生后,种子就没了,芽也甘甜,乃至生果,味道也一样,熟后才酸。善男子。可这酸味,在种子、芽乃至果实中都没有,非要成熟后才生酸味,因此说此地的醋味本无今有。虽本无今有,却不是不因其本。如同种子的阶段已经过去所以才有,因此过去叫做有。
  为何还说未来为有?譬如有人种植胡麻。有人问:为什么种它。回答说:有油。而当时并没有油。胡麻熟后,收果实然后熬蒸捣压,才能出油。所以那人并非骗人,这就是未来有。
  怎么还是过去有呢?善男子。 譬如有人私下骂王。经过很久后国王才听到。就问为何要骂我?那人回答:大王。我没有骂。因为现在咒骂之言已经没了。王说:骂和我,二者都在,怎么说没有了?那人因此丧命。善男子。骂和我二者真实是没有,而果不灭。叫做过去有。
  还有什么叫未来有呢?譬如有人去陶师的家问有瓶吗?回答说:有瓶。而陶师现在并没有瓶。因为有泥所 以说有瓶。可知此人并不是说谎。
         乳中有酪,众生佛性,也是一样的。欲见佛性,应当观察时节形色。所以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并不是假话。
         师 子吼说:如果一切众生无佛性,为何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因为正因令众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正因呢?就是佛性。
  世尊。比如尼拘陀种子。如果没有尼拘陀树怎么叫做尼拘陀子,而不叫佉陀罗子?世尊。比如瞿昙姓不能叫阿坻耶姓。阿坻耶姓也不能叫成瞿昙姓。尼拘陀子也是一样,不能称为佉陀罗尼子。佉陀罗 尼子不能称为尼拘陀子。犹如世尊不能舍弃瞿昙种姓。众生佛性也是一样的。因此可知众生悉有佛性。
         佛说:善男子。如果说种子中有尼拘陀树是不对的。如果有,为何不能见?善男子。如世间物有因缘所以不可得见。什么因缘呢?
  所谓远不可见。如同空中的飞鸟。
  所谓 近不可见,如同人眼的睫毛。
  坏了所以不可见,如同树根腐败。
  乱想所以不可见,如同心不专一。
  太小所以不可见,如同细小微尘。
  被遮盖所以不可见,如同云覆盖了星星。
  太多所以不可见,如同稻谷堆中的麻。
  相似所以不可见,如同豆在豆子堆里。
  尼拘陀树不属于这八种因缘,如果有为何不能见?如果说细小障碍所以不见是不对的,因为树相是粗大的。如果说其性就是细小,怎么会长大呢?。如果说是障碍住所以不可见,那么就永远也不可见了。总之,本无粗相现在见到粗相,可知粗相本无其性。本无见性今则可见。可知见也本无性。子也如此,本没有树而今有之,这有什么奇怪呢?
         师子吼言。如佛所说有二种因。一者正因。二者了因。尼拘陀子以地水粪作了因故令细得粗。佛言。善男子。若本有者何须了因。若本无性了何所了。若尼拘陀中本无 粗相。以了因故乃生粗者。何故不生佉陀罗树。二俱无故。善男子。若细不见者。粗应可见。譬如一尘。则不可见。多尘和合。则应可见。如是子中粗应可见。何以 故。见中已有芽茎花果。一一果中有无量子。一一子中有无量树。是故名粗。有是粗故。故应可见。善男子。若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性而生树者。眼见是子为火所 烧。如是烧性亦应本有。若本有者树不应生。若一切法本有生灭。何故先生后灭不一时耶。以是义故。当知无性
         师子吼说:如佛所说有二种因。一正因。二了因。尼拘陀子用地、水、粪作其了因所以令细变粗。
         佛说:善男子。如果是本有,何须了因?若本无性,又能了什么呢?如果尼拘陀中本无粗相,因了因才能生粗。为何不能生佉陀罗树?可见二者都无。
        善男子。如果因细小而不可见,那么粗应可见。譬如一粒微尘不可见,很多尘和在一起则可见。如此种子中的粗性应可见。因为见中已有芽茎花果。每个果中有无量种子,每个种子中有无量树,所以叫粗。有此粗所以应可见。善男子。如果尼拘陀种子有尼拘陀性所以生树。眼见到此种子被火所烧,这烧性也应是本有的。如果是本有,那么树就不能生了。如果一切法都是本有生灭,为何先生后灭,而不是同时发生?因此可知是无性的。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若尼拘陀子本无树性而生树者。是子何故不出于油。二俱无故。善男子。如是子中亦能生油。虽无本性。因缘故有
   师子吼言。何故不名胡麻油耶。善男子。非胡麻故。善男子。如火缘生火。水缘生水。虽俱从缘。不能相有。尼拘陀子及胡麻油。亦复如是。虽俱从缘。各不相 生。尼拘陀子。性能治冷。胡麻油者。性能治风。善男子。譬如甘蔗。因缘故生石蜜黑蜜。虽俱一缘。色貌各异。石蜜治热。黑蜜治冷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果尼拘陀种子本无树性而生树。那么种子为何不出油?因为二者都无?
       善男子。种子中也能生油。虽无本性,因缘而有。
  师子吼说:为何不叫胡麻油呢?
       善男子。因为不是胡麻。善男子。如同火缘生火,水缘生水。虽都是从缘,却不能互相含有。尼拘陀子和胡麻油也是一样。虽然都是从缘所生,却不能互相生。尼拘陀子之性能治冷。胡麻油性能治风。善男子。譬如甘蔗,因缘而生石蜜、黑蜜。虽是一缘所生,但相貌不同,石蜜治热,黑蜜治冷。
   师子吼菩萨言。世尊。如其乳中无有酪性。麻无油性。尼拘陀子无有树性。泥无瓶性。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如佛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人天无性。以无性故人可作天。天可作人。以业因缘。不以性故。菩萨摩诃萨以业因缘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诸众生有佛性 者。何因缘故一阐提等断诸善根。堕于地狱。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等不应能断。若可断者云何得言佛性是常。若非常者不名佛性。若诸众生有佛性者。何故名 为初发心耶。云何而言是毗跋致。阿毗跋致。毗跋致者当知是人无有佛性。世尊。菩萨摩诃萨。一心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见生老病死烦恼过患。观 大涅槃。无生老死烦恼诸过。信于三宝。及业果报。受持禁戒。如是等法名为佛性。若离是法有佛性者。何须是法而作因缘。世尊。如乳不假缘。必当成酪。生酥不 尔。要待因缘。所谓人功水瓶攒绳。众生亦尔。有佛性者。应离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定有者。行人何故见三恶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亦不须修六波罗蜜。 即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乳非缘而得成酪。然非不因六波罗蜜。而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当知众生悉无佛性。如佛先说僧宝是常。如其常 者。则非无常。非无常者。云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僧若常者。云何复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世尊。若使众生从本已来无菩提心。亦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心。后方有者。众生佛性亦应如是。本无后有。以是义故。一切众生应无佛性。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久知佛性之义。为众生故作如是问。一切众生实有佛 性。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而有初发心者。善男子。心非佛性。何以故。心是无常。佛性常故。汝言何故有退心者。实无退心。心若有退。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以迟得故。名之为退。此菩提心。实非佛性。何以故。一阐提等。断于善根。堕地狱故。若菩提心是佛性者。一阐提辈。则不得名一阐提也。菩提之心亦不得名为常也。是故定知菩提之心实非佛性
  师子吼菩萨说:世尊。如果乳中没有酪性,麻中无油性。尼拘陀子无树性。泥无瓶性。一切众生无佛性的话。那么佛之前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所以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不对了。为什么呢?人天无性,因无性所以人可作天,天可作人。靠的是业力因缘,不是性。
  菩萨摩诃萨以业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众生有佛性为何一阐提等断善根后堕于地狱?如果菩提心是佛性,那么一阐提等不应该能断。如果可断怎么说佛性是常?如果非常就不是佛性了。如果众生有佛性为何叫做初发心呢?怎么能说是毗跋致,阿毗跋致?毗跋致当知此人无佛性。世尊。菩萨摩诃萨,一心向往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大慈大悲,见生老病死烦恼过患,观大涅槃,无生老死烦恼诸过。相信三宝及业果报。受持禁戒。这些方法叫做佛性。如果离开这些法仍有佛性,那么何须这些法作为因缘?世尊。比如乳不靠缘必定成酪。生酥则不然,需要等待因缘:即人功、水瓶、攒绳。众生也一样,如果有佛性,离因缘能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如果一定有,修行人为何见三恶苦生老病死而生退心?也不须修六波罗蜜,就应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同乳不靠缘就能成酪,可是不是不因六波罗蜜 而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可知众生悉无佛性。如佛先前说僧宝是常。如果是常,那就不是无常。不是无常怎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僧如果是常,怎么又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世尊。如果说本来就无菩提心,也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后来才有的。众生的佛性也应一样——是本无后有的。因此一切众生应无佛性。
        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早已知到佛性之义,为了众生所以提问。一切众生真实有佛性。你说众生如果有佛性则不应有初发心。善男子,心不是佛性。因为心是无常而佛性是常。你说为何有退心。其实没有退心,心如果有退就永远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因为会推迟得到才叫退。菩提心实非佛性。因为一阐提等断了善根而堕地狱,如果菩提心就是佛性,那么一阐提则不叫一阐提了。菩提之心也是常。可见菩提之心确实不是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不应假缘。如乳成酪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言五缘成于生酥。当知佛性亦复如是。譬如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铁。俱禀四大。一名一 实。而其所出各各不同。要假众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是故当知。本无金性。众生佛性。不名为佛。以诸功德因缘和合得见佛性。然后成佛。汝言众 生悉有佛性。何故不见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以诸因缘。未和合故。善男子。以是义故。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者名为佛性。缘因者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石出金
  善男子。你说众生如果有佛性,则不应依靠缘。如同乳成酪一样。这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如果说靠五缘所以生酥。佛性也是一样。譬如众石有金有银有铜有铁,都是四大构成。一名,一实。而其所产出各各不同。需要靠众缘:众生福德,炉冶人功,然后出生。所以可见本无金性。
       众生的佛性并不是佛,因各种功德因缘和合能见佛性,然后成佛。你问众生悉有佛性为何不见?这是因为因缘还未和合。善男子。因此我说二因:正因,缘因。正因就是佛性,缘因是发菩提心。以二因缘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同石中出金。
   善男子。汝言僧常一切众生无佛性者。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有二。一者世和合。二者第一义和合。世和合者名声闻僧。义和合者名菩萨僧。世僧无常。佛性是 常。如佛性常。义僧亦尔。复次有僧。谓法和合。法和合者。谓十二部经。十二部经常。是故我说法僧是常。善男子。僧名和合。和合者名十二因缘。十二因缘中亦 有佛性。十二因缘常。佛性亦尔。是故我说僧有佛性。又复僧者。谓诸佛和合。是故我说僧有佛性
   善男子。你说僧常则一切众生无佛性。善男子。僧就是和合。和合有二:一是世和合,二是第一义和合。世和合就是声闻僧,义和合就是菩萨僧。世僧无常,佛性是常。如同佛性是常,义僧也一样。另外,有僧法和合。法和合就是十二部经。十二部经是常,所以我说法僧是常。善男子。僧叫和合,和合叫十二因缘,十二因 缘中也有佛性。十二因缘是常。佛性也是。所以我说僧有佛性。另外僧就是诸佛和合,所以我说僧有佛性。
   善男子。汝言众生若有佛性。云何有退有不退者。谛听谛听。我当为汝分别解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则便退转。何等十三。一者心不信。二者不作心。 三者疑心。四者吝惜身财。五者于涅槃中生大怖畏。云何乃令众生永灭。六者心不堪忍。七者心不调柔。八者愁恼。九者不乐。十者放逸。十一者自轻己身。十二者 自见烦恼无能坏者。十三者不乐进趣菩提之法。善男子。是名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复有六法坏菩提心。何等为六。一者吝法。二者于诸众生起不善心。三者 亲近恶友。四者不勤精进。五者自大憍慢。六者营务世业。如是六法则能破坏菩提之心。善男子。有人得闻诸佛世尊是人天师。于众生中最上无比。胜于声闻辟支佛 等。法眼明了。见法无碍。能度众生于大苦海。闻已即复发大誓愿。如其世间有如是人。我亦当得。以是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复为他之所教诲发菩提 心。或闻菩萨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后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已思惟。我今不堪如是苦行。云何能得。是故有退。善男子。复有五法退菩提心。何等为五。一 者乐在外道出家。二者不修大慈之心。三者好求法师过罪。四者常乐处在生死。五者不喜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是名五法退菩提心。复有二法退菩提心。何 等为二。一者贪乐五欲。二者不能恭敬尊重三宝。以如是等众因缘故。退菩提心
  善男子。你说众生如果有佛性为何有退的有不退的?仔细听,为来为你分别解说。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有十三法就会退转。
        哪十三?一心不信。二不作心。三疑心。四吝惜身财。五 对涅槃产生大恐怖:怎么能令众生永灭呢?六 心不堪忍。七 心不调柔。八 愁恼。九 不乐。十 放逸。十一 自轻己身。十二 自己认为烦恼无法被破坏。十三 不乐进趣菩提之法。善男子。这就是十三法令诸菩萨退转菩提。
       还有六法会坏菩提心:一吝法(吝啬说法)二对诸众生起不善心。三亲近恶友。四不勤精进。五自大憍慢。六营务世业。这六法能破坏菩提之心。
       善男子。有人能闻诸佛世尊是人天师,在众生中最上无比。超过声闻辟支佛等。法眼明了。见法无碍。能度众生于大苦海。听到这些就发大誓愿:如果世间有这样的人, 我也能够。因此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或被他人之所教诲发菩提心,或听闻菩萨阿僧祇劫修行苦行然后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后思惟我现在不堪忍受 这些苦行,怎么能得?所以有退心。
       善男子。还有五法退菩提心:一乐在外道出家。二不修大慈之心。三喜欢挑法师的罪过。四总是喜欢处在生死轮回中。五 不喜欢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这叫五法退菩提心。
       还有二法退菩提心:一贪乐五欲,二不能恭敬尊重三宝,因这些因缘退菩提心。
   云何复名不退之心。有人闻佛能度众生生老病死。不从师咨。自然修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菩提道是可得者。我当修集必令得之。以是因缘。发菩提心。所 作功德。若多若少。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作是誓愿。愿我常得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五情完具。若遇苦难。不失是心。复愿诸佛及诸弟子。常 于我所生欢喜心。具五善根。若诸众生斫伐我身。斩截手足。头目支节。当于是人生大慈心。深自欣庆。如是诸人。为我增长菩提因缘。若无是者。我当何缘而得成 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复发是愿。莫令我得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属人。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若得好身。种姓真正。多饶财宝。不生憍慢。令 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若为众生有所演说。愿令受者。敬信无疑。常于我所。不生恶心。宁当少闻多解义味。不愿多闻。于义不了。愿作心师。不 师于心。身口意业。不与恶交。能施一切众生安乐。身戒心慧。不动如山。欲为受持无上正法。于身命财。不生悭吝。不净之物不为福业。正命自活。心无邪谄。受 恩常念。小恩大报。善知世中所有事艺。善解众生方俗之言。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堕之心。若诸众生不乐听闻。方便引接。令彼乐闻。言常柔软。口不宣 恶。不和合众。能令和合。有忧怖者。令离忧怖。饥馑之世。令得丰足。疾病之世。作大医王。病药所须。财宝自在。令疾病者。悉得除愈。刀兵之劫。有大力势。 断其残害。令无遗余。能断众生种种怖畏。所谓若死。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如是等畏。悉当断之。父母师长。深生恭敬。怨憎之中。生大慈 心。常修六念。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出息入息。天行梵行。及以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无三宝处。令我自得寂静之心。若其身心受大苦时。莫失 无上菩提之心。莫以声闻辟支佛心。而生知足。无三宝处。常在外道法中出家。为破邪见。不习其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于有为法。了了见过。令我怖畏。二乘 道果。如惜命者怖畏舍身。为众生故乐处三恶。如诸众生乐忉利天。为一一人。于无量劫受地狱苦。心不生悔。见他得利。不生妒心。常生欢喜如自得乐。若值三 宝。当以衣服饮食卧具房舍医药。灯明花香伎乐幡盖七宝供养。若受佛戒坚固护持。终不生于毁犯之想。若闻菩萨难行苦行。其心欢喜不生悔恨。自识往世宿命之 事。终不造作贪嗔痴业。不为果报而集因缘。于现在乐不生贪着。善男子。若有能发如是愿者。是名菩萨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亦名施主。能见如来明了佛性。能调众 生度脱生死。善能护持无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罗蜜。善男子。以是义故。不退之心不名佛性          
   还有什么叫不退之心呢?有人听说佛能度众生的生老病死,不从老师那里学习,通过自然修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菩提道是可得的,那么我通过修集一定要得到。因这些因缘而发菩提心。所作功德或多或少全部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发下这样的誓愿:愿我经常能够亲近诸佛及佛弟子,常闻深法,五情完具。如果遇到困难艰苦而不失此心。还愿诸佛及诸弟子常在我这里生欢喜心。具备五善根,如果诸众生伤害我身体,斩截我的手足头目肢体,要对此人生大慈心。深自欣庆,这些 人是为我增长菩提的因缘。如果没有他们我靠什么缘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有发此愿:不要让我得到无根,二根,女人之身,不系属人,不遭恶主,不属恶王,不生恶国等报。如果得到好的人身,出身高贵多有财宝,也不生憍慢。让我常闻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果为众生说发,希望让听受的人敬信无 疑。常在我这里能不生恶心。宁愿少闻而能深刻的理解其中道理,也不愿多闻而对其真义不明了。希望能控制心,不被心控制。身口意业都不与恶有交集。能布施给一切众生安乐。身戒,心慧,不动如山。要为了受持无上正法,对身、命、财都不生悭吝。不净之物不是福业。正命自活,心无邪谄。受恩常念,小恩大报。善知世 间所有技能事物,善解众生方言。读诵书写十二部经,不生懈怠懒堕之心。如果众生不喜欢听,就用方便的方法引导,让他们喜欢听。言语柔软,口中不宣扬恶事。 不和众人聚在一起,而能让他们之间和合。有心怀忧愁恐怖的人,让他们离来忧怖。在饥馑的世道让众生得到丰足。在疾病的世道作大医王。病药和财宝都能满足他 们。让得病得人全都痊愈。在刀兵之劫,有大势力,截断残害的源头,毫无遗余。能断众生种种怖畏,所谓死,闭系打掷,水火王贼,贫穷破戒,恶名恶道,这些畏 惧都应当断绝。对父母师长非常恭敬。对怨憎的人生大慈心。常修六念,空三昧门,十二因缘,生灭等观。出息入息,天行梵行以及圣行,金刚三昧,首楞严定。在三宝处让我自得寂静之心。如果身心承受巨大的痛苦时也不要失去无上菩提之心。不要对声闻辟支佛的心知足。在无三宝处,常在外道之法中出家,是为了破除邪 见。不修习外道。得法自在,得心自在。对有为之法明了的见到其过患。让我害怕得到二乘的道果,如痛爱惜生命的人害怕舍身一样。为了众生而乐于处在三恶中, 如同众生乐于在忉利天一样。为每个人在无量劫中受地狱苦,心不生悔。见他人得利不生妒心。常生欢喜,如同自己得的一样。如果遇到三宝,应当用衣服饮食卧具 房舍医药灯明花香伎乐幡盖七宝供养。如果受到佛戒,要坚固的护持,永远不生毁犯之想。如果听闻菩萨难行苦行,心中欢喜而不生悔恨。自知往世宿命之事,永远 不造作贪嗔痴业。不为果报而修集因缘。对现在的快乐不生贪着。善男子。如果有人能发这些愿就叫做菩萨终不退失菩提之心。也叫施主,能见如来,明了佛性。能 调众生度脱生死。能很好的护持无上正法。能得具足六波罗蜜。善男子。因此不退之心不叫佛性。          
   善男子。汝不可以有退心故。言诸众生无有佛性。譬如二人俱闻他方有七宝山。山有清泉其味甘美。有能到者永断贫穷。服其水者增寿万岁。唯路悬远崄阻多难。 时彼二人俱欲共往。一人庄严种种行具。一则空往无所齐持。相与前进路值一人。多齐宝货七珍具足。二人便前问言。仁者。彼土实有七宝山耶。其人答言。实有不 虚我已获宝饮服其水。唯患路险多有盗贼。沙卤棘刺乏于水草。往者千万达者甚少。闻是语已。一人即悔寻作是言。路既悬远艰难非一。往者无量达者无几。而我云 何当能到彼。我今产业粗自供足。若涉斯路或失身命。身命不全长寿安在。一人复言。有人能过我亦能过。若得果达则得如愿。采取珍宝饮服甘水。如其不达以死为 期。是时二人一则悔还。一则前进到彼山所。多获财宝。如愿服水。多齐所有。还其所止。奉养父母赈给宗亲。时悔还者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彼去已还。我何为 住。即便庄严。涉道而去。七宝山者喻大涅槃。甘美之水喻于佛性。其二人者喻二菩萨初发道心。险恶道者喻于生死。所逢人者喻佛世尊。有盗贼者喻于四魔。沙卤 棘刺喻诸烦恼。无水草者喻不修习菩提之道。一人还者喻退转菩萨。其直往者喻不退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常住不变犹彼险道。不可说言。人悔还故。令道无常。 佛性亦尔。善男子。菩提道中终无退者。善男子。如向悔者。见其先伴获宝而还。势力自在供养父母给足宗亲多受安乐。见是事已心中生热。即复庄严复道还去。不 惜身命堪忍众难。遂便到彼七宝山中。退转菩萨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故。我经中说。一切众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及一 阐提悉有佛性。师子吼言。世尊。云何菩萨有退不退。善男子。若有菩萨修习如来三十二相业因缘者。得名不退。得名菩萨摩诃萨也。名不动转。名为怜愍一切众 生。名胜一切声闻缘觉。名阿毗跋致。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实语如须弥山。以是业缘。得足下平如匳底相
   善男子。你不可以因为有退心存在而说众生无佛性。譬如二人都听说他方有七宝山,山上有清泉,味道甘美。有人能到那里则能永断贫穷,服用其水则能增寿万 岁。只是路远艰崄。那时二人一起前往。一人带着各种完善的装备,一人什么也没带。一起前进时遇到一个人。带着很多宝贝,七种珍宝。二人就前去问道:仁者。 那里真的有七宝山吗?那人回答:真实不假,我已获宝,饮用其水。只是路险,多有盗贼。沙石棘刺,缺少水和粮食。去的人千万,而到达的甚少。听这样说后一个 人就后悔了,说路既然这么艰难,到达的人那么少,而我怎么能到呢?我今天产业大,能满足自己。如果去那里而丧命,命都不全还谈什么长寿?另一人说:有人能 过,我也能过。如果能果达则能如愿,采取珍宝,饮服甘水。如过不能达大不了一死。这时,一个后悔而退回。一个前进到达宝山,得到很多财宝,服用泉水。最后 回到原来的地方,奉养父母,赈给宗亲。这时那个退转的人见到这些。心相他去了都已经回来,我为什么还在这里呆着?于是坚定的涉道而去。
        七宝山比喻大涅槃。甘美之水比喻佛性。二人比喻二个菩萨刚发道心。险恶道比喻于生死。所遇的人比喻佛世尊。有盗贼比喻于四魔。沙卤棘刺比诸烦恼。无水草比喻 不修习菩提之道。一人回还比喻退转菩萨。一人前往比喻不退菩萨。善男子。众生佛性常住不变犹如那险道一样。不可说因为有人后悔回还所以其道无常。佛性也一 样。善男子。菩提道中终无退者。善男子。如同那个后悔的人,见到同伴获宝而还,势力自在供养父母给足宗亲,受到那么大的安乐。见到这些后心中澎湃,就再次 上路,不惜身命,能忍受各种苦难。于是最终到达那七宝山中,退转菩萨也是如此。善男子。一切众生一定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此我在经中说:一切众生乃至五逆、犯四重禁和一阐提都有佛性。
          师子吼说:世尊。为何菩萨有的退有的不退?
         善男子。如果有菩萨修习如来三十二相业因缘的就叫做不退。能叫做菩萨摩诃萨。叫不动转。叫做为怜愍一切众生。叫做胜过一切声闻缘觉。叫做阿毗跋致。
         善男子。如果菩萨摩诃萨持戒不动,施心不移。安住在实语中如须弥山。因此业缘能得足下平如匳底相。
  若菩萨摩诃萨。于父母所和尚师长乃至畜生。以如法财供养供给。以是业缘。得成足下千辐轮相
  若菩萨摩诃萨。不杀不盗。于父母师长常生欢喜。以是业缘得成三相。一者手指纤长。二者足跟长。三者其身方直。如是三相同一业缘。若菩萨摩诃萨。修四摄法摄取众生。以是业缘得网缦指如白鹅王
  若菩萨摩诃萨。父母师长若病苦时。自手洗拭。捉持案摩。以是业缘得手足软。若菩萨摩诃萨。持戒闻法惠施无厌。以是业缘得节踝[月+庸]满身毛上靡
  若菩萨摩诃萨。专心听法演说正教。以是业缘得鹿王[月+耑]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不生害心。饮食知足常乐惠施瞻病给药。以是业缘其身圆满如尼拘陀树。立手过膝顶有肉髻无见顶相。若菩萨摩诃萨。见怖畏者为作救护。见裸跣者施与衣服。以是业缘得阴藏相
  若菩萨摩诃萨。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喜问答扫治行路。以是业缘皮肤细软身毛右旋。若菩萨摩诃萨。常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花灯明施人。以是业缘得身金色。常光明曜。若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所珍之物能舍不吝。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以是业缘得七处满相
  若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心不生疑。以是业缘得柔软声
  若菩萨摩诃萨。如法求财以用布施。以是业缘得缺骨充满。师子上身。臂肘[月+庸]纤。若菩萨摩诃萨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以是业缘得四十牙齿白净齐密
  若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修大慈悲。以是业缘得二牙相
  若菩萨摩诃萨。常作是愿。有来求者。随意给与。以是业缘得师子颊
  若菩萨摩诃萨。随诸众生所须饮食。悉皆与之。以是业缘得味中上味
  若菩萨摩诃萨。自修十善兼以化人。以是业缘得广长舌
  若菩萨摩诃萨。不讼彼短不谤正法。以是业缘得梵音声
  若菩萨摩诃萨。见诸怨憎生于喜心。以是业缘得目睫绀色
  若菩萨摩诃萨。不隐他德称扬其善。以是业缘得白毫相。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修集如是三十二相业因缘时。则得不退菩提之心          
        如果菩萨摩诃萨。对父母、和尚、师长乃至畜生,都如法供养。因此业缘得成足下千辐轮相。
  如果菩萨摩诃萨。不杀、不盗。对父母师长常生欢喜。因此业缘得成三相。一手指纤长。二足跟长。三身体方正。如此三相是同一业缘。
        如果菩萨摩诃萨修四摄法,摄取众生。因此业缘得网缦指如白鹅王。
  如果菩萨摩诃萨在父母师长病苦时,亲自洗拭,按摩。因此业缘得手足软。
        如果菩萨摩诃萨能持戒闻法,惠施无厌。因此业缘得节踝[月+庸]满身毛上靡。
  如果菩萨摩诃萨专心听法,演说正教。因此业缘得鹿王[月+耑]
  如果菩萨摩诃萨。对众生不生害心。饮食知足,常乐惠施,瞻病给药。因此业缘其身圆满如尼拘陀树。立手过膝,顶有肉髻,无见顶相。
        如果菩萨摩诃萨见到害怕得人为其作救护。见裸跣者施与衣服。因此业缘得阴藏相。
  如果菩萨摩诃萨亲近智者远离愚人。善喜问答,扫治行路。因此业缘皮肤细软,身毛右旋。
        如果菩萨摩诃萨。常把衣服饮食卧具医药香花灯明布施别人。因此业缘得金色身,常光明显曜。
        如果菩萨摩诃萨行布施之时。所珍爱之物也能舍弃。不观对方是福田还是非福田。因此业缘得七处满相。
  如果菩萨摩诃萨。布施之时心不生疑。因此业缘得柔软声
  如果菩萨摩诃萨。如法求财,用以布施。因此业缘得缺骨充满。师子上身。臂肘[月+庸]纤。
        如果菩萨摩诃萨远离两舌恶口恚心。因此业缘得四十牙齿白净齐密。
  如果菩萨摩诃萨。对众生修大慈悲,因此业缘得二牙相
  如果菩萨摩诃萨。常发愿:有人来求我,则随意给与。因此业缘得师子颊
  如果菩萨摩诃萨。随众生所须饮食,全部给与。因此业缘得味中上味。
  如果菩萨摩诃萨。自修十善,兼以化人。因此业缘得广长舌
  如果菩萨摩诃萨。不说别人得短处,不谤正法。因此业缘得梵音声
  如果菩萨摩诃萨。见到怨恨得人也心生欢喜。因此业缘得目睫绀色
  如果菩萨摩诃萨。不隐藏别人的德行,称扬其善。因此业缘得白毫相。
        善男子。如果菩萨摩诃萨修集此三十二相业因缘时,则能不退菩提之心。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业果佛性。亦不可思议。何以故。如是四法皆悉是常。以是常故不可思议。一切众生烦恼覆障故名为常。断常烦恼故故名无 常。若言一切众生常者。何故修集八圣道分。为断众苦。众苦若断。则名无常。所受之乐。则名为常。是故我言。一切众生烦恼覆障。不见佛性。以不见故。不得涅 槃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业果、佛性也不可思议。因为这四法都是常。因为是常所以不可思议。一切众生被烦恼覆障所以叫做常。断烦恼之常所以叫无常。如果说一切众生是常,为何要修集八圣道分?为了断绝众苦,众苦如果断绝则叫做无常。所受之乐则叫做常。所以我说:一切众生被烦恼覆障而不见佛性,因不能见所以不得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八
编辑:叮叮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 传真:021-64756187 | 客服信箱:shijian021@qq.com
为报答天下父母养育之情、政府治化之德、社会各界维护之义、佛法僧三宝利乐之恩
普济畜生道愚痴之苦、饿鬼道惶惶之苦、地狱道无极之苦,故有丰财园在线佛教网
本网由中国佛陀教育协会、丰财园精舍联合主办
将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祈愿:三涂休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邪见众生,回向正道,悉发菩提心
持此功德,愿共六道一切众生早日脱离生死苦海,成就佛道!
Coryright © 2016-2021  丰财园在线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304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