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唯识论》有云
嗔者
于苦、苦具,憎恚为性
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
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
与贪、痴并称“三毒”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法时,城中有一位名叫婆持加的长者,性情常怀嗔恚,易发脾气,因此没有人愿意亲近他。
然而,婆持加却十分崇信与恭敬外道。后来,他生了一场重病,无人前来探视,更无人照料他的饮食与汤药。
奄奄一息之际,婆持加躺在床榻上思忖:“若有人能医好我的病,我愿尽此寿命,竭诚供养。”
正在辗转思惟之间,他忽然想起人们常赞叹佛陀为大医王,能疗愈一切烦恼病苦,心想此时唯有世尊能够救度自己。于是婆持加发起殷重渴仰之心,盼望能前往精舍拜见佛陀。
慈悲度众的世尊,时时以神通力观察众生,若有受苦之人,便前往救拔,为其说法解惑,令得心安;若堕三途恶道者,则施以方便,化导超拔,令其超生人天,乃至证果。
此时,佛陀观察到婆持加长者为病所困,身心交瘁却无人照料,便放大光明,遍照其全身。在佛光注照之下,婆持加顿感身心清凉,豁然醒悟这必是佛陀慈力加被,不禁欣喜万分,以至诚感恩之心顶礼佛足,发愿皈依座下。
佛陀知婆持加度化因缘已熟,便亲往长者家中。婆持加见世尊突然降临,又惊又敬,勉力起身恭迎如来。
佛陀安坐后,问道:“如今你所受苦痛,以何处最为剧烈?”
长者恭敬回答:“世尊,我今身心俱苦,片刻难安。”
佛陀默自念言:“我从旷劫以来,修习大悲愿行,誓愿疗愈众生身心诸苦。”
此时,天帝释提桓因知佛心意,便前往人迹罕至的香山,采拾珍贵稀有的白乳药草,现身供养世尊。佛陀得此药后,即予婆持加服下。长者服后,所有病苦顿时消除,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安乐,对佛陀也生起了深切的恭敬与信心。
之后,婆持加备办上妙饮食,至给孤独园斋僧;斋毕,更以价值百千两金的上好袈裟供养佛陀及诸大比丘。
最后,他发下广大誓愿:“愿以此供养功德回向未来世,使我能如佛陀今日疗愈我般,救度一切众生身心苦恼,令其皆得安乐!”发愿既毕,佛陀面露微笑,并从口中放出五色祥光,绕佛三匝,还从顶入。
这时,阿难尊者上前合掌请示:“至尊世尊,诸佛如来威仪端严,不轻易微笑。今日何以破颜?恳请世尊开示其中因缘。”
佛陀告言:“阿难,婆持加长者因疾病得愈,广设珍馐,供养我与诸比丘。来世当得成佛,号亦释迦牟尼,广度众生,所度无量。我见是因缘,心生欣慰,故而微笑。”
诸大比丘闻佛所说,皆欢喜信受,奉行不退。
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发觉不知从何时起,自己的脾气越来越差:满腹牢骚的“怨气”、暗自神伤的“闷气”、暴跳如雷的“怒气”,其实都是“嗔心”的表现。
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平日所积的善根福报,可能因一念嗔起,便被摧毁无余。正如《佛遗教经》所说:“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江山易改,习性难移。要改变坏脾气、转化嗔恚习气,确实并非易事。但也正因其难,我们更应下足功夫,切实修心。佛法中有一专门对治嗔心的法宝,即是慈悲。
那么,如何培养起真切的慈悲心?佛法中传授一妙法,可常作如是观想:“一切众生皆曾做过我的母亲,于我有无量恩德。我应愿其远离一切痛苦,获得一切安乐,并为利她而行难忍难行之事。”
如此持续观修、实践利他,慈悲心便能如春雨润苗,日渐增长。
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治我们众生的病的。就像药房里的药,你有什么病,他就下什么药。你觉得哪一个法门好,能治自己的习气毛病,能与自己相应,就选哪一个法门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