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位非常睿智的禅师,凡有所问,他经常不从正面回答,总会要让学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体会。有一次,一位信徒前来拜访,因为没有准备礼品,所以非常歉意地说:“我空手而来!”
禅师望着信徒说:“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来吧!”
信徒不解,反问:“我没有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呢?”
禅师随即说道:“既然没有东西放下来,你就带着回去好了。”
信徒更加迷惑:“我什么都没有,带什么回去呢?”
“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禅师答。
信徒满腹狐疑,自语道:“没有的东西怎么好带回去呢?”
禅师这时才指示道:“你不缺少的东西,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就是你不缺少的东西。”
信徒仍然不解。
禅师无可奈何地说:“和你饶舌多言,可惜你没有佛性。说你没有佛性,但你并不缺佛性。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没有佛性,还是不缺少佛性呢?”
信徒至此才稍有契悟。
禅门的人生观好像皮箱一样,有时要提得起,有时要放得下。而且,不仅要知道何时提起何时放下,还要知道什么是应该提起的,什么是应该放下的。
故事中,禅师让信徒放下的,不是信徒心中想的具体的礼物,而是指信徒心中的常俗理念,是他因没带礼物而有的那份歉意,而信徒却不明白禅师的意思,直到最后,禅师的一番说教,才让信徒稍有领悟。
人生,有时候就是拿起和放下的学问。要拿起的是道理,要放下的是执念。当别人说玄妙的道理时,我们要学会拿起;当自己的内心困扰于一个问题不快乐的时候,要学会放下。
高节奏的现代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思考空间,也诱惑了我们欲的心性。在这个纷繁嘈杂的世界里,我们的心蠢蠢欲动,没有片刻宁静,我们的心总是被物质所左右,被情感所牵引,因此有分别,有执著,有是非。
只有懂得放下,我们的心才能如无形的风般自由自在,才能活在当下;我们才不会被嘈杂的世界迷了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