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修是一种源自古老东方传统的精神实践,不同的禅修传统和流派有不同的修持方法,以下为你介绍一些常见的禅修方法:
南传佛教内观禅修
内观禅修是南传佛教的重要禅法,由缅甸禅师马哈希传承发扬,旨在通过观察自身身心现象,培养对事物如实的认知,从而获得解脱和智慧。
**姿势准备**

- **坐姿**:可以采用盘腿坐的方式,如单盘、双盘或散盘,保持脊柱挺直,双手轻轻放在膝盖上,放松全身肌肉。如果不习惯盘腿,也可以坐在椅子上,双脚平放在地面,膝盖弯曲成90度。
- **卧姿**:右侧卧,右手弯曲放在头下作枕头,左手放在左腿上,双腿微微弯曲,这种姿势有助于在禅修中保持警觉又能放松身体,一般用于无法坐立时或用于夜间禅修。
- **专注呼吸**: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上,观察空气进出鼻腔的感觉,或者腹部随着呼吸的起伏。当杂念出现时,不要刻意驱赶它们,只是温和地将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
- **身心观察**:当呼吸变得平静、注意力较为集中后,开始观察身体的各种感觉,如冷热、酸麻、胀痛等,以及内心生起的各种念头、情绪,但不做任何评判,只是单纯地觉察。
- **持续精进**:随着练习的深入,逐渐提高对身心现象的觉察力和专注力,洞察到身心的无常、苦、无我的本质,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藏传佛教禅修
藏传佛教有丰富的禅修体系,其中颇瓦法、大手印和大圆满禅修较有特色。这里以大手印禅修简单介绍,大手印追求通过直接认识自心本性而获得解脱。

- **前行准备**:包括皈依、发菩提心等,通过这些修行使修行者生起对佛法的信心和利益众生的愿望。
- **上师引导**:在有经验的上师指导下,修行者安住于自然状态,不刻意造作,不追随妄念,也不压制念头,只是单纯地安住当下,去体认自心的本然状态。
- **保任修行**:在日常生活中,将禅修中体验到的状态融入到行住坐卧之中,保持对自心的觉察,不断巩固和深化对心性的认识。
汉传佛教禅宗禅修
汉传佛教禅宗注重“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参话头是其独特的禅修方法。
- **选择话头**:话头通常是一句没有逻辑答案的问话,如“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我是谁”等。选择一个与自己相应的话头作为修行的着力点。
- **提起话头**:将选定的话头牢牢地记在心中,时刻保持警觉,就像一只猎犬紧紧追踪猎物一样,对话头保持高度的专注。
- **绵密用功**:在日常生活中,无论行住坐卧,都不忘记话头,让话头在心中绵绵密密地相续不断。当杂念生起时,不用去理会杂念,只需将注意力拉回到话头上来。
- **等待机缘**:通过长时间的用功,不断地参究话头,当因缘成熟时,就有可能突然打破疑团,明心见性。
现代 mindfulness(正念)禅修
Mindfulness源自佛教禅修,但经过现代心理学的改编,更适合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压力缓解和心理调适。
- **身体扫描**:平躺在垫子上,从脚部开始,依次将注意力集中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觉察每个部位的感觉,如紧绷、放松、温暖或凉爽等,不做任何评判,只是单纯地感受。
- **正念呼吸**:坐在舒适的位置,闭上眼睛,专注于呼吸的过程,感受空气的进出,腹部或胸部的起伏。当注意力分散时,轻轻地将它带回呼吸上。
- **正念行走**:缓慢地行走,将注意力集中在脚底与地面接触的感觉上,感受每一步的抬起、移动和放下,留意身体的平衡和动作的协调。
- **正念饮食**:在进食时,放慢速度,仔细观察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咀嚼每一口食物,感受食物在口中的质地和味道,全心全意地体验进食的过程。
禅修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实践的过程,在进行禅修时,应保持耐心和专注,循序渐进地深入。同时,建议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出现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