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浩瀚的佛教经典中,《十善业道经》宛如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一条通往道德完善、心灵净化和人生幸福的光明大道。《十善业》涵盖了身、口、意三个方面的十种善业,即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身业方面,不杀生倡导我们尊重一切生命。古印度有位国王,名叫阿育王,他曾发动战争,杀戮无数。后来在高僧的点化下,他幡然悔悟,放下屠刀,开始护生、放生,大力宣扬慈悲精神,使国家走向和平繁荣。不偷盗要求我们不取非分之财。有个商人,虽面临生意困境,但始终坚守不偷盗的原则,一次偶然机会,他因诚信的名声获得贵人相助,生意逐渐好转。不邪淫教导我们保持忠贞的婚姻和健康的两性关系,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口业之中,不妄语就是要诚实待人。曾有一个孩子,总是说谎骗人,大家都不再信任他,直到他真心改过,重新赢得了大家的认可。不两舌是不搬弄是非,有位大臣,在朝堂上不传播谣言、不挑拨离间,维护了朝廷的团结。不恶口是不说粗言恶语,避免伤害他人感情。不绮语则是不讲花言巧语、空洞无物的话,说话要真实有益。
在意业上,不贪欲让我们不贪婪物质享受,知足常乐。有位隐士,粗茶淡饭却怡然自得,他不被贪欲左右,内心平静而满足。不嗔恚要求我们不轻易发怒,宽容待人。古时有位禅师,面对他人的无理挑衅,始终心平气和,用智慧化解矛盾。不邪见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被错误的观念误导。
践行《十善业》,能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消除内心的烦恼和痛苦,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和安宁。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教义,更是一种普世的道德准则,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和实践。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十善业》的智慧照亮人生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