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咨询QQ:470208613、290303712    投稿/投诉信箱:fcy021@qq.com
字号: 收藏
分享到:

佛教的根本精神与教化方式

2024-07-07 09:30 来源: 丰财园精舍

一、佛法是平等与慈悲的
 
1.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
 
佛陀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我们必须特别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佛陀自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因此,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着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超越的神。
 
佛陀认为一个人的成败得失、吉凶祸福,完全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任何一种外在的力量可以令我们上升天堂,或坠落地狱。人必须脚踏实地去修行,才能得到成功证果的收获。世间没有不需经过努力、从天而降的幸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必然的因果道理。
 
2.佛不是独一无二的,人人皆可成佛。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成佛的可能性。佛与众生,只是“觉”与迷的分别。因此,“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老师”一样。老师不只一位,人人都可以做老师,处处可以有老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有佛。
 
这一点就是佛教与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它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的神是“独一无二”的、是“真神”,而极力否定、排斥、攻击他教的神为“假神”。
 
他们认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所以在这种教义之下,人类无论如何努力奋斗,亦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地位──人与神永远是主仆的关系。
 
3.佛陀是真正的平等者。
 
佛陀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佛陀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愿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这种大公无私的作风,堪称是真正的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把平等的意义推往更上一层的境地。
 
(一)无缘大慈:不但要对自己的父母、亲人,或与自己有关系的人如同事、朋友要慈爱;同时更要对与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慈爱,就连与我从未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
 
“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以佛法来说,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同体共生、骨肉相连、休戚与共的。所以,“同体大悲”其实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正如儒家所说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又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所表现的,即是“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心宏愿,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与佛教的精神是相通的。佛教的平等慈悲,不仅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类,而是普及于一切生灵,因此提倡戒杀、放生,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类享受口腹的论调。正如孟子所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佛教指出,由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将来都有机会成佛。纵使人与其它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能上有所差别,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都是平等的。所以,佛教进一步强调惜生、护生。这就是“同体大悲”的人间体现。
 
二、佛法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着时空的不同而设教。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说法方式。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们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衷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的人,佛就告诉他“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通过努力以获得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需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传世已二千五百多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就是它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三、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与其它宗教一样,都是导人向善,它所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净化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重建这个世界。
 
正如《六祖坛经》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说明了佛法重在人间,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而“独善其身”地修成佛道。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除了要具备聪明智能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必须要“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说,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发心修行之初一直到成佛。
 
近代的太虚大师更提出了“人生佛教”思想,其内涵正是主要体现在对“人生”的关注上,超越了传统佛教思想只重视“出世”的思想,而更加重视佛教“入世”的精神。他曾有一首著名的偈颂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在这首偈颂中,非常明确地表达出对“人格”以及人生价值的重视,把做人的标准提升到成佛的标准上。因此,“人生佛教”的内涵总括地说就是——人成即佛成。
 
其后,经过了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由太虚大师首倡的“人生佛教”,已逐渐演化为“人间佛教”;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老居士,提出把“人间佛教”思想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指导方针──将“人间佛教”思想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并且发展成为关怀社会、净化社会的理念。
 
四、佛教是积极乐观的。
  
一般人对佛教可能总是会有一种误解,就是:佛教太悲观了、太消极了。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误解,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佛教正面指出:人生的本质是苦的,因为人有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五阴炽盛而成为“八苦”,更有无量诸苦。又说:“人生无常,一切皆空”。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假有,都是瞬息变幻的、短暂的、不牢固的,所谓名、利、权、位都是虚幻的,因此劝人不要贪恋,不要“执著”,而且要看开、放下。
 
佛教更认为“多欲为苦”,欲望太多,往往是痛苦和烦恼的根源,因此劝人要知足、要减少自己的欲望。但是,千万要记住,佛并没有要我们“绝欲”,而只是说“少欲知足”。过分地节省,以致伤害自己的身体,是为佛所反对的。他自己在29岁出家以后,就曾经依照当时外道的苦行方法,盲修瞎炼,每天只吃一颗米,一粒麻,最后令到身体骨瘦如柴,体力不支,却无法真正觉悟。最后,佛终于明白到虐待自己的身体,并不是达到解脱之道的方法。身体虽然不是真实的,而且总会有死亡的一天,但修行却不得不利用这个身体,身体不康健,就不能好好地思考、反省,更不能修禅、习定。
 
所以,佛陀提出的“少欲知足”,其实就是一种“中庸之道”。在《四十二章经》第三十四章有这么一段记载:
 
佛陀问一个未出家前喜爱弹琴的弟子说:“琴的弦如果太松,能拉得出声音吗?”
 
“不能。”
 
“如果弦调得太紧呢?”
 
“弦会断了。”
 
“如果弦调得恰到好处呢?”
 
“就可以拉出各种美妙的乐音了!”
 
由此可见,佛教的“少欲知足”乃是达到幸福快乐的“中道”主义。佛教又怎么可能是消极悲观的呢?
 
佛教的教义帮助我们了解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道理,目的是教人不可浑浑噩噩,不要等闲白了少年头,这样人们才会爱惜光阴,努力去做一番有益世道人心、自利利他的工作。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生命、有价值的生命。
编辑:明慧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 传真:021-64756187 | 客服信箱:shijian021@qq.com
为报答天下父母养育之情、政府治化之德、社会各界维护之义、佛法僧三宝利乐之恩
普济畜生道愚痴之苦、饿鬼道惶惶之苦、地狱道无极之苦,故有丰财园在线佛教网
本网由中国佛陀教育协会、丰财园精舍联合主办
将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祈愿:三涂休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邪见众生,回向正道,悉发菩提心
持此功德,愿共六道一切众生早日脱离生死苦海,成就佛道!
Coryright © 2016-2021  丰财园在线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304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