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寺僧众在监院仁修法师的引领下将绸布包裹的《贝叶经》小心供奉在大雄宝殿正中的香案上,仁修法师执枝为法会洒净,居士信众在僧众的佛号声中恭敬礼拜。瞻礼法会正式举行,无锡市佛教协会会长、无锡南禅寺方丈能开法师主法,南山寺僧众及居士信众护持法会在能开法师法师的带领下礼佛、上香、祝忏后揭开《贝叶经》外包裹的红绸布,现场居士信众无不赞叹,纷纷上前燃香礼拜,凝神瞻礼这一难得法宝。
《贝叶经》:
是在纸张发明之前刻写在贝多罗树(即棕榈树)叶上的经文,《佛本行集经》注:“时比天王,知如来意,即持笔墨及多罗叶,往旨佛所。”也就是说:佛陀在世时,《贝叶经》就已经存在。佛陀涅槃后,他的弟子举行了五次大规模的结集活动,把佛陀宣讲的教法刻在贝叶上,故称《贝叶经》,《贝叶经》完整记录了佛教原典,成为后来佛学的基础。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之所以称为“贝叶文化”,是因为它保存于用贝叶制作而成的贝叶经本里而得名。贝叶文化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定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傣族传统文化事象三个方面。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西双版纳发现的贝叶经,有巴利文本和傣文本。内容除小乘佛教经典外,还有许多传说、故事、诗歌和历史记载等。在东南亚各国,还有用缅甸文、泰文等拼写的巴利文贝叶经。贝多罗树,形状很像棕榈树,西双版纳傣语称其为“戈兰”。在傣族人民心目中,“戈兰叶”(即贝叶)是运载傣族历史文化走向光明的一片神。自古以来,傣族社会所有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全靠用一片片贝叶作记录世代相传,傣族人民把贝叶经视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加以保护。历史上,每座佛寺里都有一个藏经阁,傣语称“林坦”,所有的贝叶经都要统一保管在这里,由佛爷、和尚严格看管。未经寺主允许,任何人不得擅自进入这里带走经书。对贝叶经的管理也很严格,除绵纸抄写的唱本、生产生活常识、医药、历法、伦理道德,占卜、法律典籍等可以保留在村里供寨人使用外,凡佛教经典和其他内容的贝叶经是不允许个人带出佛寺藏入私人家中的。所以,很少出现贝叶经在佛寺里流失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