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珍本宝卷》项目主持人马西沙回顾了宝卷研究项目的立项与运作情况,并与与会的专家学者就宝卷的价值、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研讨。据《中华珍本宝卷》项目负责人马西沙介绍,《中华珍本宝卷》的整理出版得到了学界和文物界的大力支持,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已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据悉,《中华珍本宝卷》计划共出五辑,每辑十册,此为第一辑共十册。
宝卷是 由唐代寺院中的“俗讲”演变而来的一种说唱文学形式。作者大都是出家的僧尼。内容有佛经故事、劝事文、神道故事和民间故事,以佛经故事最多。人们往往把它们分为佛教的和非佛教的两类,但基本倾向都是宣传因果报因和修道度世,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今存《香山宝卷》,一般认为是宋普明和尚所作。明清以来,取材民间故事的宝卷日渐流行。最为后世所知的有《梁山伯宝卷》、《药名宝卷》等200余种。形式上以七言和十言韵文为主,间以散文。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明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宝卷不仅具有宗教的经典性,而且具有古代绘画、书法、版刻的艺术性,是研究宗教艺术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据专家整理,现存宝卷有1500余种,不同版本达5000种,是继《敦煌文书》、《中华大藏经》、《中华道藏》之后的大型宗教文献资料集。《中华珍本宝卷》则从中选出其中的孤本、珍本、有重要研究价值者,影印出版。遴选的标准是:1 年代久远者;2 有研究价值者;3海内外之孤本者;4版本稀有者;5品相佳、文字精妙者;6内容丰富、卷帙较大者。其中多数宝卷为首次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