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咨询QQ:470208613、290303712    投稿/投诉信箱:fcy021@qq.com
字号: 收藏
分享到:

佛教的神通观

2012-09-24 09:26 来源: 丰财园在线

作者 : 陈平

  佛教的神通观——以虚云法师为例

  陈平   宣方[[1]]

  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虚云法师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高僧。“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桑沧几度;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虚云自撰的这副联语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法师生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自幼不喜荤惺,喜读佛书。19岁(咸丰八年)抛家别妻、落发于福州鼓山涌泉寺。法师一心向道,志笃行坚,遍访名山大刹,研习经教。为报父母养育之恩,曾从普陀跪拜朝礼五台,一步一叩,历时三年。又远赴印度、南洋,跋涉万里,遍礼圣迹。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在扬州高旻寺禅七期间,勇猛精进,因茶杯落地,一声破碎,而使疑根顿断,悟透禅关。此后数十年间,以至大至刚的勇气和艰苦卓绝的行解,一身兼祧五宗法脉,重振禅门,先后中兴了鸡足山祝圣寺、昆明云栖寺、鼓山涌泉寺、韶关南华寺、云门大觉寺、云居真如寺等六大古刹,成为名震中外、人所共仰的禅宗泰斗、一代高僧。

  如果说同时代的弘一法师以翩翩浊世佳公子而中年出家,重兴南山律宗,至今为世人赞叹称奇,虚云法师之极富传奇色彩则在于其世寿一百二十[[2]],在求法、弘法生涯中,时有神通显现,为人叹所稀有。

  法师出生即现异象,“初堕地,为一肉团,母大骇恸,以今后无复举子望,遂气壅死。翌日,有卖药翁来,为破之,得男。”[[3]]此后,奇事、异行不断,仅在鸡足山就有雄鸡皈戒、古栗开花、老龙迎经等诸事。据说祝圣寺外的巨石原在大门右方,法师拟在此处凿一放生池,雇了百余名工人,斫之不碎, 移之不动。法师即向护法神伽蓝祷告,率领十几个僧人,将该石移向左方,一时哄动,观者惊为神助,遂称该石为“云移石”。[[4]]法师行脚之处,俱有异行,诸如八哥念佛、冤鬼受戒、野狐解脱、树神求戒、祭品旋空、黄牛皈依、枯梅开花、灵泉应祷、大雨筑堤等等,不一而足。

  虚云法师的神异事迹在当时即广为传颂,其受戒弟子石香在纪念法师的文章中回忆说“自虚云大师来沪后,上海四众弟子与一般人士,因为他老人家年高德劭,并且生平很有些奇异感应的事迹,就大家惊叹地传说,轰动一时。”[[5]]后人亦多有津津乐道于此者,很多推展虚云法师思想、记述法师行迹的文章往往以很大篇幅加以描述,例如苏芬居士的《虚云老和尚十难四十八奇》,此文在有关虚云法师的网页上广为转引,至于一般学佛者的论坛更是大加渲染,教界的一些法师也喜欢在讲经说法时援引虚云法师的例子来说明佛教的神通如何了得。那么,佛教的神通观究竟为何,我们又应如何看待虚云法师的神异事迹呢?

  一、 佛教的神通及其产生条件

  所谓神通,又称神通力、神力、通力、通,是指无碍自在、神变不可思议之超自然妙用。[[6]]一般谓神通有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六种。[[7]]按照佛教传统的说法,神通的获得有多种途径:除地狱以外的众生皆可获得神通,例如鬼道、天道均可藉由前世果报获得,世人可以通过服食获得,但最普遍的获得途径还是禅修,无论是外道还是佛弟子乃至佛菩萨,均可由习禅获得神通。六种神通中前五类神通(简称五通)只要通过深入禅定(包括外道禅法)即可获得,因而是佛教和外道共通的。第六种神通又称漏尽智证通,是佛教特有的神通,需要靠佛教的般若智慧证得,能断一切烦恼惑业,永远脱离生死轮回。第六通之所以称为神通,是因为它和前五通一样属于超越常情的甚深境界。[[8]]究其实质而论,则是证入涅槃、获得解脱的空性慧,和前五通性质是很不一样的。为了区别这两者,一般讲神通都是侧重于前五通。本文以下所论的神通,也是限于前五通。虚云法师的种种神异事迹,也大体不出五通之列。如前所述,五通的获得,除了宿世果报和服食之外,最主要是依靠深入禅定。如智者大师云:复次因禅具足力波罗蜜者,一切自在变现,诸神通力皆藉禅发。(《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一(上),大正46,477b)《诸法无诤三昧法门》卷上亦云︰如来一切智慧及大光明、大神通力,皆在禅定中得。(大正46,629a)

  更准确地说,这种神通是进入四禅后获得的效应。这一点在各种佛教经典特别是禅经和部派论书中说得十分明确。例如《修行道地经》中说,“是神足者,因四禅致”(<神足品>,大正15,213a),“已得四禅,自在如是,此为五通”(<数息品>,大正15,217a),《达摩多罗禅经》中说,“根本四禅中,修起五神通”(《达摩多罗禅经》卷下,大正15,319a)。

  禅修的本质是“心一境性”,即心思专注定着于禅观的境界。因此在禅定中修心是开发神通的关键。当心修到“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时,就可以学习开发六种神通的方法了。为什么修心的作用这么关键呢?这是因为佛教认为:当修到定心明净清澈时,就能心无所著;心无所著,心周遍十方而不住于某处,所以眼能彻视万物,耳能彻听天地万物之声,心也能如明镜般映现宇宙森罗万象的本然状态。简言之,心如明镜,就能彻听、彻视、彻映。

  至于具体的修习方法,《清净道论》、《达摩多罗禅经》等禅学典籍都有详细的论述,比如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十四变化等,都是可以引发神通的修习方法,这里不一一详述。

  二、佛教对于神通的性质、功能及其有限性的认识

  四禅是通于外道凡夫的,因此由四禅引发的五神通也不是佛教特有的,外道凡夫同样也可以获得神通。正因为如此,所以佛教认为,神通只是禅观修习深入以后自然容易引发的现象。从神通的本质看,它仍然有漏的,因而它既不是佛教修习的终极目的,也不是解脱的必由之路,也并非修习智慧的主要法门。神通和解脱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得神通并不一定得解脱,无神通也同样无妨于解脱。相反,沉迷于神通便是着相,与空性的解脱智慧不相应。执着于神通、乃至以神通为修行的根本目的,不但是舍本逐末,而且是一种强烈的我所执和法执,会妨碍证道得解脱。因此,佛教并不认为神通是究竟之法,而是要求修行者在此基础上更进一层观照包括神通在内的诸法之空性,从而获得解脱。

  佛教不但对神通在本质上的有限性有深刻的体认,而且对其功用的有限性也有清楚的阐发。一方面,佛教承认神通的作用,尤其是神通在教化众生方面的善巧方便。佛教的道理深妙玄远,一般人难以相信,有时需要神通来作为徵信。[[9]]《大智度论》中甚至说,“若无稀有事,不能令众生得度”。所以神通作为佛教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一门,自有其存在的理由与价值,不能简单否定。

  但另一方面,佛教更强调神通的有限性。第一,作为有漏的禅定结果,神通是会退转的,特别是当因为具有神通而起贡高我慢之心,乃至以神通求名闻利养,就会因为无明烦恼现前而削弱乃至丧失定力,其神通自然消失无踪。第二,以神通教化众生,固然因其强烈的震撼效果而容易使得众生迅速归顺,然后也容易因此而使得众生耽着于神通带来的娱乐,二不去追求更高的解脱智慧。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条,乃是神通从效力上说,并不能让人们从业力中获得解脱。佛经中说,在佛陀十大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的目连,通过天眼看见其母在地狱中受苦而不能以神通救拔,佛陀告诉他这是业力难违。[[10]]同样是这位深受佛陀器重的目连,最后竟惨死在外道的瓦石之下,他所能做的,只是平静坦然地接受业报的命运而不起报复的之心。[[11]] 在《佛说力士移山经》中更是明确指出,包括神通力在内的如来十力都挡不住“无常“业力。[[12]]

  三、佛教对于修习和运用神通的限制

  因为神通有上述种种局限,神通的功效在很多时候也是一把双刃剑,所以佛教禅学对于神通并不特别强调。例如佛教禅学的大宗――有部禅学,是将神通作为深化禅观修习的一种辅助方法,而对其本身则并不看重。在整个禅学体系中,它是禅修的自然结果,而非刻意追求的目标,更不是禅修的最高理想。例如在说一切有部禅籍《修行道地经》中,神通是作为观想一些寻常想象力难以企及的禅观意象(如地狱中的罗刹鬼怪、珍禽异兽等)而设计的修习内容。在达到了这一目的以后,神通就不再是必须修习的禅观内容。而且为了进一步修证佛教的解脱之道,必须放弃以神通为目的的修习,否则便与修习佛法不相应了。因此该经《数息品》中明确地将以希求五通为目的修禅贬之为凡夫禅,与追求无漏解脱的佛弟子禅不可同日而语。[[13]]

  也正因为如此,佛教还进一步对于修习和运用神通规定了若干重要的制约条件:

  第一,必需依于慈悲、为了救济众生而修习神通。佛教八万四千法门,神通作为其中的一门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接济众生而设置,神通也不例外。如果离开慈悲心的统摄,那么修习神通很可能成为追求名闻利养的工具,那样不但无益于众生,对一己的修道也会是严重的障碍,因此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特别标举慈悲精神,把慈悲心的培养作为修学神通最重要的前提。唯其如此,才能防范神通流于外道乃至邪道。

  第二,必需住于净戒、严格按照戒律的要求来修习和运用神通。戒律是佛教徒行为的基本准则,清净的戒行,可以有效地扬善止恶。只有严守戒律,从身口意三业方面约束自己,才能从程序上保证神通的修习有益而无弊。

  此中,戒律还特别强调,绝对禁止为了名闻利养而修习和运用神通,甚至连宣扬也不允许。在佛教各部律典当中,都一致地规定不得为了名闻利养而修习和运用神通。事实上,佛教的大妄语戒,就是因为一些佛弟子在饥荒年代为了谋生向人说神通、果位等过人法而遭到佛陀的严厉谴责后才制定的。[[14]]即使不是为了物质利益,而是为了一己的荣誉修习和运用神通,同样也是律制所不容的。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精于苦行,多才多艺,他向佛陀求学神通,但佛陀察觉他修习神通的动机不纯,就断然予以拒绝。而后来提婆达多果然因为追求自我的荣誉和僧团的领导权而走上分裂僧团的道路,这也反证出动机纯正对于修习神通的重要性。

  至于等而下之,以神通为打击报复他人的工具,则更不必说是律典严厉禁止的了。

  四、从中印佛教史看佛教对于神通的看法

  在佛教史上,佛教对待神通的观点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从体现早期佛教思想和生活实态的阿含经典看,佛陀最初并没有禁止弟子使用神通,他自己也偶尔显示神通。但是后来由于有弟子以神通强迫他人皈依佛教,乃至惊扰民众,因此佛陀制律禁止在民众前显现神通。[[15]]

  但是佛陀不是一个法利赛人式的教条主义者,对于弟子违反这一禁律的情形,他倾向于用境遇伦理学的方式,根据违犯者的动机,结合具体情形,衡情度理后再作出裁决。例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五中记载大目干连为了拯救遭绑架的给孤独长者的儿子,在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的情况下,事急从权,以神通解救了他。这件事反应到佛陀那里以后,佛陀问明原委和目连的用心以后,判定他无罪。[[16]]同样,《摩诃僧祗律》卷二十九中也记载了一个佛陀判定毕陵伽婆蹉比丘为了开脱一位受冤枉的牧牛女而现神通不违律的例子。[[17]]

  由上述一正一反的事例可知,佛陀对基于慈悲利他之心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而示现神通又是允许的,但一般原则是禁止。因此偶尔有弟子示现神通,即使是象目连这样他非常信任和倚重的长老比丘弟子也会被检举弹纠,而由佛来判定他们是否犯戒。可见在佛陀时代佛教对于神通就是渐渐趋向于禁止使用的。

  在佛灭以后,大迦叶主导下完成的第一次结集明显的律法主义倾向。因此不难设想,其后的佛教僧团对待神通的主流态度仍然是禁止。[[18]]部派佛教时期注重法理的分疏,对于神通的产生机制和应用作了深入的研究,但同样禀承佛陀遗训,禁止显示神通。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对于神通竭尽想象和夸饰之能事,但始终是把神通置于引发般若智能工具的位置,强调要以般若统摄万行,以万行庄严般若。因此在精神气质上,仍是直承原始佛教的理性立场,而反对神秘主义的唯神通是务的立场。后期的印度密教则由于越来越与印度教合流,而呈现出较强的重视神通的倾向。

  无庸讳言,在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神通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事实上,从淮南王立浮屠之祠祭祀佛陀来看,佛教一开始本来就是作为一种养生和人神感通的方术而进入国人视野的。早期的译经僧和禅师如安世高、康僧会等也大多强调禅修变幻莫测的神通。早期有名的神异僧佛图澄更是凭借其神异在中国北方地区大力推展佛教。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合理性。[[19]]

  但是随着译经的增加和本土僧人对佛教义理理解的深入,中国佛教逐步回归到佛是教本色化,越来越强调佛教主智主义的理性传统。至少就精英层面的佛教传统,可以说是如此。例如第一个以中国本土僧人为领袖的大型僧团――道安僧团,其领袖人物道安虽然受教于佛图澄,早期有一些注重神异的倾向,但后来却越来越重视理性化的信仰路线,并严格奉行戒律,而不太强调神异。[[20]]道安的高足慧远领导下的庐山僧团则更是如此。其后的中国佛教,学派纷起,乃至宗派林立,但主流始终坚持重视般若智慧的理性化的信仰路线,对通俗佛教和民间信仰中重视神通等神异现象的倾向形成有效的制约,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佛教的有机整体。

  五、如何看待虚云法师的神异事迹

  前面讨论了佛教中修习神通的前提条件,如何产生神通、如何看待神通,以及能否使用神通等问题,在这部分里,我们将对照佛教的神通观,来讨论如何看待虚云法师的异行。

  毫无疑问,虚云法师的神通是从深入的禅定中引发的。法师曾于光绪二十七年隆冬,在终南山结茅潜修,万山积雪,严寒彻骨。一天煮芋锅中,跏趺坐等待芋熟,不觉入定。到第二年正月,同在山中的复成法师等来贺年,进茅蓬见法师入定,乃以磬开静。问:“老和尚已吃饭没有?”答:“没有,正在煮芋,大概已经熟了。”打开锅盖一看,芋头硬如坚冰,霉高寸许。复成法师惊讶地说:“你这一定就是半月了。”[[21]]正是因为定力精深,所以才会有法师的种种神异事迹。

  但重要的是,法师自己虽有神通,既知其非究竟,亦不相执著。对此,我们不妨看虚云法师本人的论述。在他看来,那些执于神通、甚而以神通为修行目的者,不但舍本逐末,而且落于外道,曾多次指出“不持戒而修三昧者,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亦落邪魔外道。”[[22]]“学佛不论修何法门,总以持戒为本,如不持戒,纵有多智,皆为魔事。” [[23]]在法师历年的开示中,也不厌其烦地强调“戒律是佛法之根本” ,而且再三阐明戒定慧三学的关系:“法之要,在于三无漏学,三学之中,以戒为本。

  良以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若能持戒清静,则定慧自可圆成。”[[24]]“戒是无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 发慧,若不持戒而修行,无有是处。”[[25]]正因为如此,净慧法师曾总结乃师禅风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禅戒结合、禅戒统一。[[26]]?所以,虚云法师的神异事迹,是在深切把握戒律精神的基础上展现出来的。离开戒律的根本,就不能正确认识虚云法师的神通。

  同时,法师虽然拥有异能,却更强调和推崇道德的重要。例如他说:

  古人修行,道德高上,感动天龙神鬼,自然拥护。因为道德是世上最尊贵的,所以说‘道高龙虎伏,德众鬼神钦’鬼神和人,各有各的法界,各有所尊。何以诸天鬼神会尊敬人法界呢?……诸天鬼神虽有神通,都尊重有道德的人。其神通福报大小不同,皆慕正道。[[27]]

  因此,虚云法师的显示神通也绝不是为个人沽名钓誉或利益供养,而是为了泽被苍生。1922年,他应唐继尧之请而设坛祈雪,便是为了制止云南的喉疫。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神异事迹的高僧,虚云法师却一再提醒门人信徒应当以佛法的空性智慧来看待神通,不可耽着:

  至于神通道法,从古至今,历代高僧,都是有的。但有则虽有,犹如梦幻,梦幻的事,不能说为无,也不能执为有,即作梦幻观最佳。若执为实有,则心灵反受迷害,所以佛在世时,呵斥神通。[[28]]

  ?综上所述,虚云法师的示现神通,是建立在严持戒律,深入空慧基础上的。我们看待虚云法师的神异事迹,绝不能只看到他展现神通的一面。神通只是虚云法师的事迹,严守戒律、深入禅定、彻悟空慧、大慈悲心才是比这些神异事迹更深沉更根本的“所以迹”的理据和动机。今天我们学习虚云法师,也不应当贪求神通,更不应当唯神通是务,而要学习他的持戒、习定、修慧,发慈悲心。要知道,现神通的一面不易学,容易有偏失,倒是认真持戒、悲悯众生的一面容易学,作为下手处不易出错。

  六、代结语: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和看待神通

  以上从佛教的教证、理证和佛教史的角度对佛教的神通观作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并结合虚云法师的经历说明了近代大德是如何看待和运用神通的。最后,本文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即现时代的佛教和佛教学者以及一般民众应当如何看待佛教的神通。

  对待神通,我们首先要避免简单化的态度。站在宗教的立场,神通的存在乃是一个自然的事实。但是站在科学主义的立场,常见的一种指责是认为所有神通都违背常情,因而是迷信。其实这种科学主义的立场本身就是违反科学的。因为神通超出了经验和理性的范围,亦即科学自身的基础和界限,所以站在科学的立场,神通的有无是科学无法全然证实或证伪的。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证伪某些人声称拥有的神通,但不可能以此证伪或证实所有的神通。

  那种认为“所有神通都是假的,所有炫耀神通的人都是骗子,所有相信神通的人都是傻子,对神通的崇拜,只是一群傻子遇到了一个骗子”的观点固然简单明快,但未免肤浅而偏颇,而且会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万一某人的神通能力是真实的,又该当如何呢?试想,一旦当某一位异能人士让芸芸众生亲眼见证他的神通大能的时候,“神通是骗人的”之类的说法恐怕立即会被”眼见为实“的效力击溃。一味否认神秘能力的科学主义态度,一旦自己亲眼见证神通,往往是一百八十度地转变为深信不疑乃至狂热追求。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有这么多理工科背景的知识分子因为 “眼见为实”而沉迷于各种渲染神异的新兴宗教当中,不能不说与这种科学主义的迷思有关。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神通的有无,而是如何对待神通,如何建立一种正确认知神秘现象、神秘体验的人生观和宗教观。在这方面,中国的传统智慧保持了一种健全的常识感和实用理性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传统对于神通能力的部分常常是悬置起来,存而不论的。这种态度比起断然否定一切神秘经验的存在当然要合理得多。但这样一种立场,仍然会遭遇到一定困境,特别是在民间。因为当“眼见为实”的神通现象呈现在民众眼前时,它所造成的震撼并不是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可以化解的,我们仍然需要有一种更为开阔的胸襟和更为深邃的智慧来直面神通现象带来的挑战。

  解铃还须系铃人,神通既然属于宗教的领域,也就需要有正信的宗教智慧来确立正确的神通观。纵观各大宗教的历史和教义,它们都不排斥神通,但其主流倾向也从不把神通当作信仰的核心。就佛教而论,它所指出的个人修行的终极目标在于证得涅槃、步入解脱,而社会的共同目标则在于提升众生的精神境界,创造人间净土。因此,对于个人,神通作为禅修过程中的一种自然产生的现象,既不是解脱的必由之路,也不是智慧的必然表征,而且神通或可生效于一时,但它本身同样受限于缘起法则,并不能超越因果业力。离开空性智慧的神通更常常会退转乃至流于邪定,故而并不值得特别欣羡。即使得到神通,也应当谨守戒律,不轻易向人显示。

  对于社会和大众而论,重要的是如何以共愿形成的共业来让这个世界转秽为净,而不是追求一己的神通受用。诚然,神通可以吸引一部分信众,但在讲求科学与理性的时代,以神通来弘扬佛法难免有很大的负作用。神通虽然可以耸动视听,但也往往是最容易招致知识阶层批评的部分。对于佛法的整体而言,若一味偏重神通,则难免有神化和俗化的可能,乃至混同于迷信和邪教,造成正法的没落。[[29]]

  总之,站在佛教本位的立场,神通是把双刃剑,在现时代弘扬佛教不宜过分强调神通。宗教师过分强调神通的神秘色彩,容易为一些神棍和别有用心者利用;一般信众过于迷信神通,会养成实用主义的倾向,得不到佛教的深入智慧,实际的受用反而不深。无论是宗教师以神通炫异惑众,还是一般信众痴迷于神通,都不符合缘起的根本立场和八正道的基本要求。从正信佛教的观点来检讨,宗教师应当引领民众超越神通崇拜心理,回归到持戒守律的基本面,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地探求佛法的智慧。佛教徒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戒律,必需先认真学戒持戒,在此基础上深入禅定,对于神通的出现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进而言之,佛教的根本精神是解脱的智慧,即使出现神通也不应当以此为满足,应当进一步深入追求般若智慧,以般若统摄万行,以万行庄严般若。

  从学术的立场看,对神通的过分强调反应了宗教信仰的不成熟。学者应当充当善意而冷静的批判者,对宗教的神通观在保持足够的敬意和慎重的同时,不但不应推波助澜去渲染神通,而且必须对时时处处以神通相标榜者保持警惕,要勇于揭露打着神通的幌招摇过市乃至骗财骗色的神棍,维护宗教信仰的纯洁性。

  我们看到,对于神通的迷思往往发生在标举个人修证大过社会参与的个人和团体身上,相形之下,注重社会公义、强调入世精神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就不大会陷入追逐神通的漩涡之中。在人间佛教思想当中,留惑润生的人间菩萨行者以无缘等慈、同体大悲的弘誓大愿拔济众生,连个人解脱的目标也可以因为不忍众生苦而毅然放下,自然也就不会耽着于区区神通的诱惑。因此,要对治神通的迷思,高扬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思想就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原典部分从略)

  岑学吕编:《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增订本》,

  岑学吕编:《虚云和尚年谱》

  岑学吕编:《虚云和尚法汇》
  苏  芬编:《虚云老和尚十难四十八奇》

  陈兵:《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

  丁敏:《佛是否禁止弟子使用神通》,《人生》第169期,
  丁敏:《佛经中的神通》, 《人生》第169期,

  丁敏:《佛教经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

  杨惠南,〈“实相”与“方便”―佛教的“神通观”〉,《宗教、灵异、科学与社会》研讨会论文集,1997,页128~129。

  释圣严:<佛教对神通、异能看法如何?>,《学佛群疑》,

  释星云:《佛教对神通的看法》,

  释昭慧:<禅定与神通>,《法音》2002年第6期 (总第214期),

  释昭慧:《无常、无我,大悲、大愿--佛指舍利的启发》,《弘誓》第56期,

  释昭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回应谢长廷市长的「神迹」之谈》 ,《自由时报》2002年12月14日,

  苏友瑞:《如何看待“神通”?》. 信望爱BBS,

  宣方:《汉魏两晋禅学研究研究》,佛光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1] 作者简介:陈平,中华书局历史哲学研究室编辑,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宣方,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2] 关于虚云法师的确切年龄,历来有异说,此处不赘。

  [3] 《虚云老和尚年谱法汇增订本》,23页。

  [4] 同上书,58页。

  [5] 同上书,1017页。

  [6] 神通一词梵文为abhijn~a^,其动词词根jna意为“知道”,原意是指一种神秘的知识。

  [7] 六神通的内容分别为:(1)神足通︰又称神境智证通、身如意通、神境通、如意通、身通。即身能飞天入地,出入三界,变化自在的作用,又可细分为飞行、变化、随意自在三类。(2)天眼通︰又称天眼智证通、天眼智通。即能见一切事物的作用。(3)天耳通︰又称天耳智证通、天耳智通。即能闻一切声音的作用。(4)他心通︰又称他心智证通、知他心通。即能洞悉他人思想的作用。(5)宿命通︰又称宿住随念智证通、宿住智通、识宿命通。即能知前世事迹的作用。(6)漏尽通︰又称漏尽智证通。即能断一切烦恼惑业,永远脱离生死轮回的作用。(参见《中华佛教百科全书》“神通”条)

  [8] 同时,这也是佛教导引重视神通的众生趋向更高的解脱境界的方便说法。

  [9] 如智者大师云:“妙理难显,应须神通发动,现于瑞相,密表乎理。世人以蜘蛛挂则喜事来。[鸹-口+(幻-ㄠ)]鹊鸣则行人至。小尚有征,大焉无瑞。以近表远,亦应如是。”(《妙法莲花经玄义》卷六,大正藏33,750页上)

  [10] 参见《盂兰盆经》。

  [11] 参见《四分律》卷四十六。

  [12] 参见《佛说力士移山经》,大正2,857~859。

  [13] 参见宣方《汉魏两晋禅学研究》(佛光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第三章第二节。

  [14] 参见《四分律》卷二(大正22·578b)。

  [15] 根据《五分律》卷二十六中记载,佛陀制此戒的事由是因为其四大弟子之一的宾头卢为度化王舍城中不信佛的跋提姊弟,而显现种种神通,但跋提的姊姊不为所动。最后宾头卢无奈之下,就以神通力从王舍城外搬运石头连人带石的飞入王舍城中,驻于其房舍上空,迫使受到惊吓的提拔姊姊心有不甘地供养他。佛陀得知此事后严厉谴责宾头卢并且当场告诉所有的比丘:从今起不允许展现神通,如果现神通就犯戒。(大正22,140a~c)

  [16] 大正23,649b~650a。

  [17] 大正22,467b。

  [18] 当然也同样有基于利他息诤原则而示现神通的例子,例如阿难入灭时为了制止华氏城与毘舍离为供养他的舍利而起的纷争在恒河上空分身两半的传说便是一例(参见《阿育王传》卷四,《根有律杂事》卷四0 ,《大唐西域记》卷七等)。

  [19] 限于篇幅,此处不能展开论述,但大致说来,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是特别值得重视的:(1)为了迎合本土民众尊崇神异的传统;(2)为了赢得当权者的尊崇。特别是对有些暴君,有时只有神异等手段才能使之慑服;(3)为了与外道(比如道教)斗法争取信众;(4)为了在战乱频仍的时代给苦难的众生有效地提供宗教服务。

  [20] 如习凿齿等当时的名士就说:“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参见《高僧传·道安传》所引习凿齿与谢安书。

  [21] 同上书,55页。

  [22] 同上书,636页。

  [23] 同上书,604页。

  [24] 同上书,397页。

  [25] 同上书,636页。

  [26] 净慧法师,《虚云老和尚的禅风》
  [27] 同上书,299页。

  [28] 同上书,1018页。

  [29] 当代佛学巨擘印顺法师也认为,“释迦牟尼佛教化,有所谓神通轮、教诫轮、记心轮,身业、语业、意业都可以教化,可是佛法的重点是教诫轮。用语言来引导你,启发你,使你向上。现在有些人,稍微修行,就说前生后世,谈神通,这不是纯正的佛法。从佛的证悟以后,佛所表现出来,对弟子之间的活动的历史事实,不是那些怪模怪样的——寒山式、济公式、疯子喇嘛式的。佛老人家,生在我们人间,主要用教诫来引导,不是侈谈神通,因为外道也有神通。用神通来建立佛教,佛教就和外道一样了。”(参见《导师的话︰佛法所以超乎世间法》,《法光学坛》第一期(1997),页3-10)

编辑:叮叮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 传真:021-64756187 | 客服信箱:shijian021@qq.com
为报答天下父母养育之情、政府治化之德、社会各界维护之义、佛法僧三宝利乐之恩
普济畜生道愚痴之苦、饿鬼道惶惶之苦、地狱道无极之苦,故有丰财园在线佛教网
本网由中国佛陀教育协会、丰财园精舍联合主办
将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祈愿:三涂休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邪见众生,回向正道,悉发菩提心
持此功德,愿共六道一切众生早日脱离生死苦海,成就佛道!
Coryright © 2016-2021  丰财园在线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304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