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咨询QQ:470208613、290303712    投稿/投诉信箱:fcy021@qq.com
字号: 收藏
分享到:

博饼风俗的起源

2012-10-01 11:40 来源: 丰财园在线

 

近些年来,随着厦门博饼风俗的日益盛行,有关它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演变发展的追问和说法愈来愈多。民间传说,郑成功在抗清复台期间,部将洪旭为解除士兵思乡之情,缓解军中粮食危机所发明的一种游戏。厦门文史学界曾为此展开激烈争论,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传说缺乏可靠的历史依据。一个无可争辩的历史事实是:博饼是一种风俗。它自然应该具备一切风俗的最基本的特征:自发产生,约定俗成。它既不可能为洪旭所发明,也不会在历史资料里有现成的答案。本文将研究的对象锁定在博饼风俗本身,通过对结构这一风俗的五个最基本因素,即过中秋、吃月饼、摇骰子、称状元和获奖概率的深入剖析和阐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广袤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考镜源流,探寻博饼风俗产生的源头。

过中秋、吃月饼、摇骰子和称状元是博饼活动里必不可少的要素。早在博饼产生之前,这四个基本要素就单独存在。博饼的发生历史,不过是固有的各种因素被嫁接、相融合的过程。

中秋节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认为它起源于唐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完善,到明代基本定型,并传播到全国的大部分地区。中秋节是拜祭月亮的节日。在传统观念里,月亮与太阳相对,太阳主阳,月亮主阴,月亮总是与土地、雨水等事物有关,而这些都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所以在每年粮食收获的时节,一定不能忘记祭拜月亮神。农历的八月十五日是拜祭月亮的天赐良机。秋季,天高气爽,月光明亮,也是一年当中观赏月亮的最佳时节。月亮出现在夜晚,那是做私家事的时间。白天人们离家外出,与他人交往,进行社会活动;只有晚上,才属于家庭,是与家人团聚的时刻。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以月亮作为家庭团圆的象征。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就是中国古人这种观念的绝妙表达。

中国人有关中秋节的观念也在清代的历史典籍中得到了证明。成书于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在"岁功典卷七十一"中,总共收录了12省,52州县的中秋习俗,除了个别的2府3县中秋节俗稍有特别外,其他地区全部都有拜月神、吃月饼、祝团圆的风俗。虽然全国各地的中秋节日风俗纷繁复杂,但是只要我们理解了它的主旨,也就不难发现其逻辑上的统一性:作为节日,八月十五的主题就是拜月、祭祀神仙,既有直接的焚香、祭拜,也有间接的赏月活动:泛舟、出游、登高、结塔、折桂、唱歌、演戏、灯火,其目的就是为了观月华,更进一步的就是象征月亮的活动:吃水果、吃月饼、宴饮、馈赠,则是为了祝福团圆。中秋节的基本要素是:时间在八月十五夜晚,主题是举家团圆,祭拜月亮,内容是户外赏月吃月饼。最能使我们看清中秋节主旨的是清代历史学家于敏中(1714-1780)在《日下旧闻考》中对于中秋节的一段记述:"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供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家之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一言以蔽之:圆。

月饼与中秋节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中秋节的物质载体,也是家庭团圆的精神象征。传统的北方月饼有两种:一种是大的,类似锅盔,饼径1尺余,饼厚约2寸,饼面绘有图画,内容多与月亮的传说有关,饼中必点一个梅花状的红心。其做法以起面(发酵过的面)制成,其中要加入油、糖或香草之类,做成月饼形状后,以特制的上下都有炭火的炉烘烤至熟。其吃法是多人分食:先将大饼横着切成两个半圆,然后再将半圆竖着切成一指厚的片,形成大小不等的月饼切片。另一种是小的,类似点心,一掌大,一指厚,一手可容。其做法以起面制成,中间有馅,以糖和各种干坚果混合而成,小饼用专用的模具倒出,表面有各种花纹,全是一般模样,饼中点红,也是炭火炉中烘烤而成的。其吃法一人独食,有时一次可吃多个。我们家乡,陕甘宁一带称其为"提糖月饼"。过去,不管是哪种月饼,基本上都是家庭手工制作的,很少有工业加工的。

月饼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是源于唐初唐高祖李渊。某年中秋,吐蕃商人晋献有华美图饰的圆饼,高祖触景生情,戏邀天上圆月分享,并将圆饼分与群臣共食之。二是源自元末高邮人张士成。为反抗元朝,人们在饼中夹带字条互相馈赠传递消息,相约中秋之夜起义。民间传说并非完全虚构,其中也可透露出某种有用的信息。当代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先生在《传说的历史性》一文中指出:"任何传说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因为它的产生都是有一定的历史现实做根据的。由于一定社会历史范畴的存在,人的幻想不管怎样狂放,也不能脱离当时现实生活的关系。它的出发点、表现的范围和素材,都是不能脱离一定历史的凭藉和限制的。"根据传说的故事情节来分析,唐初的月饼是群臣"分而食之"的,应当是大月饼;而元末的月饼是"夹带字条"的,应当是小月饼。这也说明大月饼是源自北方的,小月饼是源自南方的。这个推断不仅与传说一致,而且也符合民俗发展的一般规律:那就是如同滚雪球堆雪人一般的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月饼是越做越复杂的。语言学的规律证明,在"动宾结构"的概念中,作为宾语的概念一定先于作为动宾结构的概念:"提糖月饼"必定产生于月饼之后。

闽南之地东绝于大海,西困于群山,地处边陲,远离中原。在近代海洋贸易发达之前,一直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当北方和江南普遍形成了中秋节日风俗的时候,闽南还处于缓慢地接受北方中秋月饼文化风俗的过程之中。中秋吃月饼的习惯,是北方面食文化的产物,而闽南则属于典型的米食文化地区,本地居民传统上都以大米和红薯为主食。由此而产生的闽南节日食俗,也是糯米米糕和薯饼芋饼之类。《闽书》记云:"闽人以糯稻酿酒,其余蹂粉,岁时以为团粽粿糕之属。"现存福建第一部地方志《八闽通志》,成书于明代弘治年间(1490年前后),该书"风俗岁时附"条目中,记载了各地岁时,其中泉州有元日序拜、上元放灯、清明祭扫、端午角黍竞渡、七夕乞巧、中元盂兰盆会、重阳登高、冬至祭享、除夕守岁等九个,根本没有中秋月饼之说。然而到了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地方志中已可见到中秋月饼的记载。道光《厦门志》"岁时民俗"条记载:"夜荐月饼,芋魁,祀神及先;亲友相馈遗。"道光《马巷厅志》"岁时"条:"八月中秋夜,以月饼、番薯、芋魁祭先及神,前一二日亲友以此相遗。"表明清代中期,闽南已经有了过中秋吃月饼的习俗。

在研究明清时代中秋月饼风俗的时候,无论如何都不能忽略了科举考试对它的影响。因为明清科考中的乡试,正好就在中秋节前的几天中举行。民众热热闹闹欢度中秋佳节之日,正是学子湍湍不安期盼科考成绩之时。明、清科举分为县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县试考取的是为秀才,乡试考取的称为举人。乡试隔年举行一次,时间定在八月,名为"秋榜"。清代学者刘禹生在《世载堂杂忆》中记载"清代之科举"说:清代"乡试以大比之年。八月初八日入头场,八月十一日入二场,八月十四日入三场。会试定三月,殿试定四月。至废科举为止。"就是因为中秋节日与科举考试在时间上的这种巧合关系,非常容易让人产生两者之间的联想,使得中秋节日风俗中或多或少地带上了一点科举的印记。

科举考试,能否考中,不仅有赖于考生对经书的熟悉程度,而且还会受到考官喜好、考生相貌的影响,一向神秘莫测、难以把握。明代曾任福建乡试考官的张瀚就认为:"国家以科第取士,士亦以科第取荣,自乡举、会试以暨廷对,皆以首擢为奇遇。"他在其《松窗梦语》一书中就认为:"古人求士兼取身、言,今仅得其言耳,安得其身?"科举不仅看成绩,还要看相貌。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生的前途都是由个人的命运决定的,命运又是由被称作"老天爷"的神灵掌控和操纵的。在普通民众的眼里,考试的成功与否,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清代就有人作诗云:"升官图里夸捷径,科甲丛中更争胜,献岁惊闻笑口开,果然夺得状元回。举人进士唾手得,何物秀才不出色,博取功名只如此。安用六经廿一史,一筹莫展者谁子?那不呼卢喝为雉。"因此之故,各种形式的赌博算命,如"院试求签"和状元筹等盛行。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说过:"赌博游戏跟已为蒙昧人所共知的占卜术有如此密切的联系","在占卜者或赌博者在混合签或摇转骰子以迫使它们做出答案的时候,有某些神灵在他们头上飞翔。"正像闽南人常说的一句话:"头上三尺有神灵"。清康熙乾隆年间人龚炜在《巢林笔谈》中记载:"前岁,于姊为昭儿院试,求签于土山庙,签云:'王路宜迁改,前途事业新,故园花渐发,先折一枝春'。昭儿本名福基,以昆山分入府学,皆迁改也。故园二字,切求求签之人,春字切时令,渐字先字,并为今岁钥侄子好兆。卜公签,灵应如此。"而使用更广泛、影响更大的则是状元筹。什么叫做状元筹?状元筹是一种骨质的博弈用品,由63支筹条组成,每支筹条上刻有从状元到秀才的不同科名和注数,以科名高低定注数,总计192注。清代学者将其的用途概括为:"取科目名色,制筹为局戏,岁夕聚博,以六骰掷之,得状元者为胜,取及第争先之谶,谓之状元筹。"

学者们早就发现了博饼与状元筹之间的源源关系。博饼中的科举名称即来源于状元筹,因为状元筹本身就是与骰子结合在一起才能玩的游戏,所以也正好说明博饼科名源于骰子。博饼中的科名,除了"状元"之外,都不是直接称呼为科举之名,分别被称为"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这与科举名称有所不同。科举考试,按照考试级别和获得名次的不同,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会魁、举人、秀才。秀才产生于科举考试第一级的童试,它是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学员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举人产生于第二级的乡试,在省城的贡院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前后共考三场。考中者称举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魁产生于第三级的会试,乡试次年在京城贡院举行,会试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一般分成十八房评卷,各房推荐的第一名都可以称为会魁。进士产生于第四级的殿试。殿试在会试发榜后的次月举行,名义上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贡士,考出名次后统称为进士。进士前三名为"三鼎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状元为最高科名,通常被看作是这一系列科举名称的代表。博饼中科名的标注方法,其实是把掷骰所得红四的数字与科举名称嫁接在一起的产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红四是秀才,两个红四是举人,简称"一秀"、"二举";三个红四是会魁,称作"三红",直接以骰数表示;红四之外其他四数相同是进士,所以被称作"四进"。一二三四五六,六数连贯是"对堂","对堂"不是从骰数而来,也不能反映奖项的等级,只是概括了榜眼、探花两个科名。不仅博饼科名源于状元筹中的科举名称和骰子数目,而且状元筹上还会记刻游戏的获奖规则。状元筹中这种记刻规则的筹条被称作"场谱"。厦门文物店存有一片清乾隆时期的象牙"场谱",牙片分上下两段:上段刻有士子乘龙舟出海图,下段刻有如下文字:"状元四红合巧得,五子一色夺。全色全收。榜眼探花,分相不同马军得。会魁三红得。进士四聚得。举人二红得。秀才一红得。"寥寥数字,已经将游戏规则表述得一清二楚。状元筹的"场谱"中,除了"对堂",即榜眼探花的获取规则与现代厦门博饼有所不同外,其余各项均完全相同,显示出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

博饼中奖品总数的设定是博饼规则中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也是现代博饼的一个关键性的构成要素。这个制度就是所博之饼的总数一定是63块。这个63之数从何而来?这是博饼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状元筹中的奖项,从状元到秀才,一共六个等级,每个等级之间呈倍数增长关系,即:1-2-4-8-16-32。这个关系式的总和,即得63。在状元筹中,计算奖品的单位称作"注","注"可以任意设定,1注可以是1元钱,也可以是10元钱。状元筹规则中,最低等次的是秀才,秀才的奖品总数是32注。在掷骰实践中,一个红四就可获得一个"一秀",为了获奖的方便,必须将奖品划分成最小单位,即设置单独的32个注。"二举"为两个红四所得,奖品比"一秀"高出一倍,自然要是设为32÷2=16。"四进"则是(32÷2)÷2=8。余此类推,直到状元。状元只能为一人所得,状元奖的大小是作为一个整体的32注。实际上,游戏规则就决定了总的注数,即32×6=192。可见,在状元筹各种复杂的数量关系中,由六个等级之间的倍数关系和秀才一颗红四获奖的那1注,决定了总数192注,又由这192的总数,决定了游戏场上的63之数。状元筹与博饼之间的不同在于,前者的奖是数字(以数计钱),后者的奖则是月饼(由数计饼),博饼只不过是把状元筹的注合并成实际需要的最小单位罢了。状元筹的63根筹条决定了博饼的63块月饼,状元筹的192注决定了博饼中月饼的大小比例关系。

清代江浙地方就已有了给状元奖励一种叫做状元饼的大饼的习惯。"太平天国占领武昌,开科取士,东王杨秀清任主考。……刘状元满头辍金华,身着绣金黄袍,红缎翅子帽,足登二寸厚官靴,坐八抬八棒显轿,骄前顶马披红,引大红旗一面,上书大金字一行,'天王钦点某某科状元',榜眼、探花亦如之。倾城观者,呼为出状元大会。游街毕,六百余人齐朝东王府,拜见老师。老师坐赐红绫饼宴,每人赐状元饼一份,饼极美,上覆红色绫缎。饼食毕,老师命各人将红绫携归,光宗耀祖。"在这种做法中,已经实现了大饼与状元之间的嫁接,所缺少的只是中秋的时间和月饼的名分而已。

编辑:admin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 传真:021-64756187 | 客服信箱:shijian021@qq.com
为报答天下父母养育之情、政府治化之德、社会各界维护之义、佛法僧三宝利乐之恩
普济畜生道愚痴之苦、饿鬼道惶惶之苦、地狱道无极之苦,故有丰财园在线佛教网
本网由中国佛陀教育协会、丰财园精舍联合主办
将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祈愿:三涂休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邪见众生,回向正道,悉发菩提心
持此功德,愿共六道一切众生早日脱离生死苦海,成就佛道!
Coryright © 2016-2021  丰财园在线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304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