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咨询QQ:470208613、290303712    投稿/投诉信箱:fcy021@qq.com
字号: 收藏
分享到:

王公伟:中国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发展历程探析

2012-07-05 11:01 来源: 丰财园在线
 净土宗的成立与念佛法门息息相关。早期的念佛法门主要是以禅定的形式出现的,其典型人物就是庐山的慧远大师。慧远从因果报应理论出发,信仰弥陀净土,期望往生西方净土,摆脱人生的痛苦。他在《念佛三昧诗集序》中对念佛三昧的含义、性质和作用都作了明确的论述,指出三昧就是专思寂想,是一种禅定功夫。“故今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   

  《坐禅三昧经》中将念佛三昧分为三步:第一,先观看佛像,使自己的全部思维都集中于佛像上。第二,在此基础上,观想佛的种种美好形象。第三,观想佛的功德法身、无量智慧,达到“惟观二事:虚空佛身及佛功德,更无异念,心得自在”。慧远曾向鸠摩罗什询问念佛三昧所见佛的形相究竟如何的问题:“众经说佛形,皆云身相具足,光明彻照,端正无比,……真法身者,可类此乎?”,“所缘之佛,为是真法身佛,为变化身乎?”   

  可见,慧远之念佛是观想念佛,观想念佛的实质就是一种禅定。后来,北魏的昙鸾提出了称名念佛与观想念佛并重的学说。昙鸾在其《略论安乐净土义》中说:“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垂命终时,为称阿弥陀佛号,愿生安乐,声声相次,便成十念也。……此命断时,即是生安乐时。”①随后的道绰敏锐地注意到佛教宣传的末法思想,以《大集经·月藏分》为据,指出:“诸佛如来有无量,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蔽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计今时众生,即是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号名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是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②道绰依靠时、机相应的原理确立了称名念佛在整个佛教中的位置。净土宗的实际创始人善导继承昙鸾以来的念佛思想,并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净土宗作为一个佛教宗派开始成立。尽管净土宗在发展的初期,遭到了种种的责难,但是由于称名念佛法门的简单易行,赋予其顽强的生命力,净土宗迅猛发展起来。这使对净土宗持激烈反对态度的禅宗,也不得不顾及净土宗的巨大影响,开始将净土观念纳入到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在修行上也开始接受念佛法门。净土宗的发展进入了禅净双修第二个阶段。   

  净土宗则从未法观念出发,认为称名念佛是唯一出离之道,对禅宗也不予认同。尤其是唐武宗灭佛之后,只有禅宗和净土宗幸存下来,二者的矛盾就更明显了。禅宗与净宗人士经常彼此攻击。参禅者主张“即心即佛”,讽刺净宗的“著相”:挣宗则认为自己是“仗佛加被”,贬禅僧为“浮泛”。二者在冲突的同时,也开始逐渐靠拢,并最终形成了禅净双修的局面。   

  禅净双修局面的形成既有理论上的必然,也是现实的环境所致。禅宗和净宗尽管在修行方式上差别很大,但是,它们都是来自于大乘佛教的“上求菩提下化众生”的基本精神。无论是禅宗的自力还是净土宗的他力,其最终目的还是要成佛,也就是摆脱生死烦恼,解脱成佛。禅宗的参禅如此,净宗的念佛也是如此。因此,在大乘佛教总的精神下,二者不存在根本的分歧。当然,禅净双修的形成,更多的层面则是现实环境的结果。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以出家僧团为代表的精英佛教。一是以在家信众为代表的民众佛教。出家僧团出于对佛教的深刻理解,选择了脱离世俗社会的修行方式。在他们的认识中,他们认为自己是佛教的真正代表。一般的民众,出于种种世俗的目的,信仰佛教。他们对于佛教理解不深,称名念佛法门正好适应其需要。精英佛教和民众佛教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精英佛教给民众佛教提供精神上的指导,就必须考虑到广泛存在于民间的净土信仰:另一方面,民间的大量信仰者,也需要出家僧人作为他们的精神导师。同时,具有净土思想背景的人进入僧团,也必然会对精英佛教产生影响。因此,禅净双修就慢慢发展起来了。   

  开创禅净双修的人物是五代时的永明延寿。永明延寿一反禅宗人士对净土念佛的疑虑,主张禅宗人士也应念佛,禅净应该双修。延寿著《万善同归集》,分别从理事无碍、权实双行、二谛并陈等十个法门论述禅挣双修。延寿引证唐代慈愍三藏之说云:“慈愍三藏云:”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勤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①据此,延寿进而主张禅定与念佛相结合,并批评禅僧说:”禅宗失意之徒执理迷事,云性本具足,何假须求,但要亡情,即真佛自现。学法之辈徒执事迷理,何修孜孜理法,合则双美,离之而伤。理事双修,以彰圆妙。“②为了劝导人们修行净土法门,他做四料拣,即”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一作错)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十,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延寿的禅净双修思想影响了以后禅宗的发展。从永明延寿开始,几乎后来的每一著名的禅门人物,都力主禅净双修,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如天如惟则提倡禅净一致,认为“参禅为了生死,念佛亦为了生死。参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念佛者达惟心净土,见本性弥陀。既日本性弥陀,惟心净土,岂有不同者哉?”②强调禅与挣的一致性。惟则还做《净土或问》,主张禅门人士要积极念佛,并且念佛应以称名念佛为上。他说:“念佛者或专缘三十二相,系心得定,开目闭目,常得见佛。或但称名号,执持不散,亦于现身而得见佛。此间现见多是称佛名号为上。……称名号者无管多少,并须一心一意,心口相续,如此方得一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十念者每晨面西,正立,合掌,连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为十念,……十气连属令心不散,专精为功。名十念者是藉气束心也,尽此一生,不得一日暂废。”③与禅宗兼修净土一样,一些弘扬净土的人士,也要求念佛的同时也应参禅。其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晚明的株宏。株宏是晚明佛教四大师之一,一生弘扬净土念佛法门,被后人尊为净土宗的八祖。   

  株宏作为净土宗的八祖,给人的印象是专弘净土,其实并非如此。袾宏同时还是一个非常有修为的禅僧。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株宏的经历中看出来。袾宏出家后,四处行脚,并得到了笑岩德宝的教诲,德宝告诉袾宏要老实念佛。而德宝的念佛实际上是禅门的念佛,也就是将念佛作为一种禅定。“向无依无着干净,心中唯提一个阿弥陀佛,或出声念数念,或心中默念,只要字字朗然。……但觉话头松缓短间,便是意下不谨切,便是走作生死大空子,即速觉得照破伊,则自然没切去。……如此用心,不消半年一载,话头自成片,欲罢而莫能也。”④因此,株宏向德宝学习的念佛,只是一种参禅行为。株宏的这种经历在其以后的生活中不断显现,如他在云栖寺,他为了鼓励人们修行和克服修行中的困难,少走弯路,特意将一些禅师的修行方法和手段收集起来,编成《禅关策进》一书。有了这样的经历,株宏对于禅宗的参禅当然是赞同的。   

  在袾宏看来,参禅与念佛目的都是为了得到解脱,二者不可偏废。“禅宗、净土殊途同归,所谓参禅只为明生死,念佛惟图了生死,而要在一门深入。近时性敏者喜谈禅,徒取快于口吻。而守钝念佛者,又浮念不复观心,往生双失之。高见盖灼然不惑矣。今惟在守定而时时切勿忘耳。”⑤这是袾宏对“徒取快于口吻”的参禅和“浮念不复观心”的念佛行为的批评。在株宏看来,谈禅的人只是为了取快于一时,而非真参:念佛的人也只是浮念,非真念。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无论净土念佛还是禅宗参禅都应该是坚持一门深入进去,才会最终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袾宏分别从三个方面和会禅净:   

  第一,袾宏认为净土念佛与禅宗参禅不存在优劣问题。在他看来,参禅与念佛是两冲修行方式,如他说:“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今之执禅谤净土者,却不曾真实参究;执净土谤禅者亦不曾真实念佛。若各各做功夫到彻底穷源处,则知两条门路原不差毫厘也。”①这就是说,禅宗的参禅与净土的念佛都是达到一个最终目的的手段,只要真参实悟,功夫到家,都可达至最高境界。他认为现在净土宗反对禅宗的人士并未真心念佛,反过来,反对净土宗的禅宗人士也没有真实参禅。如果他们真的是在各自的道路上认真修行,就都会达到最终目的,殊途而同归。   

  第二,参禅者与念佛者就不应相互排斥。株宏云:“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磨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人,何必经典。此二辈人,有真得而作是语者,且不必论。亦有实无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者也。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刹之外有阿弥陀也。其参禅者,藉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四子为权衡,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楷模。”
编辑:叮叮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 传真:021-64756187 | 客服信箱:shijian021@qq.com
为报答天下父母养育之情、政府治化之德、社会各界维护之义、佛法僧三宝利乐之恩
普济畜生道愚痴之苦、饿鬼道惶惶之苦、地狱道无极之苦,故有丰财园在线佛教网
本网由中国佛陀教育协会、丰财园精舍联合主办
将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祈愿:三涂休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邪见众生,回向正道,悉发菩提心
持此功德,愿共六道一切众生早日脱离生死苦海,成就佛道!
Coryright © 2016-2021  丰财园在线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304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