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魏德东在会上发表题为《养生贵养心生活即养生》的论文,他从禅师的心态和禅修方法,三个方面论述了养生、养心与生活。依据维摩诘居士的教诲,烦恼众生,皆在病中。2500多年来,佛陀提供了无限的智慧,值得当代人谦卑地学习。一个以佛教智慧指导人生的人,将是没有烦恼,真正健康,最会养生的人。论文摘要如下:
佛教说“人身难得”,一个人来到世间,是多少因缘和合的结果!珍惜人生、爱惜人生、护生养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本能诉求。
佛法说“人生是苦”,这是佛教对人生特质的基本判断,居于佛教“四圣谛”之首。如何将这苦的人生活出健康、活出快乐、活出价值与意义,是古往今来所有养生学的主题。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条件都有了巨大的改善,堪称百余年来的太平盛世。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养生这一古老的话题,既是个人的追求,又成为时代的命题。
依据佛教的道理,养生贵养心,生活即养生。本文从3个方面予以简述。
身心和合,心为身主。
依据佛教的观点,人之存在,乃5种元素的和合,称为五蕴和合而成。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色蕴指人的肉身,是组成人的物质载体,受指人的感受、想指人脑摄取外在物体、像照相一样形成印象,行指人的意向与行动,识是人的思维活动。在五蕴之中,色指人的物质载体,可以看作是身;受、想、行、识等四蕴说得都是人的精神方面,可以简称之为心。身心和合,构成了人的生命。
在身与心的关系中,佛教认为心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心为身主。《法句经》说“心为主使”,《华严经》说“一切唯心造”,唯识学讲“万法唯识所现”。依据佛教的道理,由物质的色身与精神的心识等两大部分组成的生命,心起到统帅的作用。屹立在天地之间的人,绝非行尸走肉,而是富于情感与意识,充满精神、理想、追求的有情。
魏德东:养生贵养心 生活即养生
2012-06-25 09:54 来源: 丰财园在线
编辑:AdminLi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