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怨起于心结于心,所以当了于心
以一颗淡定的心
去面对一切惹人烦恼的事
以一种低姿态
与那些惹你烦恼的人擦身而过
抬手相让只为求一份简单
不要沉迷于繁杂的小事
而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不要迷失了一路走来的方向
《华严经》说菩萨立志存心是自度和度他,如还有嗔心,结怨于人,则自度和度他的目标就达不到了。对于多嗔的人,佛菩萨在想此人欲求菩提,为什么还会生嗔心与人结怨?这与他的心愿恰恰颠倒,有嗔心即不能断烦恼,也不能解脱得自在。
有一个小和尚最近感觉异常苦恼,因为他觉得师兄弟们老是在背后说他的坏话,所以即使是在念经的时候内心也烦躁不安。
终于,小和尚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来向师父哭诉:师父,师兄弟们常常说我的坏话,中伤我,不论我走到哪里,都有人在背后对我指指点点,这让我无比羞愧。
师父双目微闭,轻轻地说: 是你自己说别人的坏话,为什么赖给师兄弟呢?
小和尚一听急了,跺着脚说道: 师父,我没有说别人的坏话,是他们胡乱猜忌。
不是他们胡乱猜忌,是你自己胡乱猜忌。
他们无中生有。
不是他们无中生有,是你自己无中生有。
师父为什么这么说? 我管的都是自己的事啊!
说坏话、乱猜忌、管闲事,那是他们的事,就让他们说去,与你何干? 你不好好念经,领会佛法,老想着他们说坏话,不是你在说坏话吗? 老说他们乱猜忌,不是你在乱猜忌吗? 老说他们管闲事,不是你在管闲事吗……
小和尚茅塞顿开。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嗔心未断。 印顺大和尚说: “人有了“我”的概念和枷锁,就容易产生种种执着、种种烦恼。 而佛陀当年最终证悟的最高境界就是突破了这个“小我”的局限,认识到人真正的生命并不是我们凡夫执着的这个“我”,而是归于无限的统一的大我、无我。 修行就是要修心,把心量修大。 ”
凡人要断嗔心,就要保持淡定,走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心如止水,以不动治百动。 保持沉默,再大的譭谤和中伤都会不攻自破。 嗔心不起,心灵就不会迷失,这是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