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严经》中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文殊菩萨是三世诸佛的智慧总集,殊胜功德不可思议,经典记载,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因文殊菩萨教化之力。菩萨住锡五台道场,同时深入民间,示同凡人,随机说法,普度众生,留下了很多感应故事……
今天我们来读《佛陀波利尊者入金刚窟》的故事。
唐朝时,北印度有一位佛陀波利尊者,是罽(ji)宾国人。他怀着为教殉道的精神,到处探询灵异的胜迹。由于听说震旦(中土)有文殊大士的住处,特地长途跋涉,渡过流沙,要来礼拜。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尊者历经千山万水,终于抵达中原。到了五台山南边,翻越思阳岭,放眼望去,只见林木耸入云霄,遍地都是名花异草。抬头望五座台顶,内心喜悦欣慰,五体投地,向着空中朝拜:
“如来灭度以后,许多大圣菩萨都潜隐灵迹,只有大圣文殊师利菩萨在此山中救拔引渡群生,教导众菩萨。波利恨只恨自己生逢八难,没有见过菩萨圣容,所以远涉流沙,前来礼谒,跪求菩萨慈悲普遍覆荫,让我见一见圣容,听到您亲口的慈示!”说罢,流泪悲切,朝山上行礼。
行完礼,忽见一个老人,从山谷中走出来,用梵语对他说: “你说你情存至道,远访胜迹,可知汉地众生,多造罪业,现在印度有一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够消灭众生很重的罪业污垢,你带来了吗?”
尊者答道:“我只是一心要来礼拜大士,不曾带得经来。”
老人说: “既然没有带经,空手来了又有何益,纵然见到文殊怎么能认识?你应该马上返回去,取这本经来,给这块土地上多苦多难的众生以利益,就是面见诸佛,亲奉供养。难道一个文殊还不能见吗?”
尊者听了这番话,心喜异常,就在老人足下顶礼,还没抬头,老人就不见了踪影。
于是他悲喜交集,倍加虔诚,拼着性命又返回西域,求到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唐高宗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尊者回到长安,把以上的事情详细奏报,高宗十分高兴,就派了高僧日照三藏法师,和波利尊者合译这部经典。
翻译完成后,高宗赏赐丝绢三千匹,但把《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留在了宫里。
尊者悲泣着上奏说:“贫僧舍生忘死取经,愿望是普济群生,不是为了富贵。希望陛下能开一视同仁之心,将此经广行传布,令一切众生都能受益。”
高宗怜悯他的志向,于是留下译出的唐本,将梵文原本还给了尊者。
于是尊者带着梵本来到西明寺,与僧人顺正等再译。译完后,尊者带着梵文经本,到五台山,进入金刚窟,竟然没有再出来。
有人说,尊者进入金刚窟后,看见光网庄严,菩萨真容穆穆,想到一同来的还在外面,又出去招呼他们。可是在这一转眼间,圣境就消失了,只有山洞还在。尊者于是在山岩下坐化。他所传的尊胜咒盛行于世。
《华严经》说: “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宝光现佛如云集,此是如来刹自在。”所以知道金刚窟,是不可拿圣凡境界思议的。如果佛陀波利尊者进去后没出来,那就是菩萨的化身,出来只是为彰明这次应现。出来后坐化,那就是辞别凡间劳累,进入菩萨队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