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财园在线台湾讯 近日,台湾中华维鬘学会举办为期两星期的生命关怀讲座顺利圆满。
课程从四念处、四无量心、四圣谛十二支因缘一直带入舍报中阴时期将佛法深入浅出的浓缩在两个星期内,四众弟子欢喜参加。
郑教授从四念处开始跟大家分享,并与学员分享了死亡时会经历的景象让大家更了解其实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无限希望的起点。俱舍论里对生死轮的解读为: 生有、本有、死有、中有来叙 述。死有(梵 marana-bhava),人依于前世起造的惑业之力,招感现世果之际,其于前世临终之一刹那,称为死有。(二)中有(梵 antarā-bhava),指死有与生有中间所受之身。又作中阴,据俱舍论卷九载,其体由极微细之物质构成,身形与其所趣本有之形状相似,欲界中有之形量,如五、六岁小儿,然诸根明利;色界中有之形量,则圆满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为食,故又称干闼婆(香阴)。(三)生有(梵 upapatti-bhava),系生缘成熟,脱离中有而托生于母胎之初刹那。(四)本有(梵 pūrva-kāla-bhava),系生有以后渐渐长大,由出离母胎而婴孩、童子、少年、壮年、老年,以至寿命将尽,接近死有之全部生命过程。藏密度亡经则是对生死轮回透过不同种的中阴时期包括投生中阴、 此生中阴(禅定中阴、睡梦中阴)、临终中阴和法性中阴来解释人在舍报中阴时期所会遇到的景象。
在谈到静坐时,郑教授说,初学静坐的人会以为,为了创造能够进入专注和理解的状态,必须压抑内心所有的念头和情感。他们采用种种方法,如把意念集中在某个对象或数念自己的呼吸,试图摈除纷扰的思绪和情感。专注于某一对象或数息都是极佳的方法,但它们不是用来压制妄念的。期间郑教授也带领禅修和经行让大众的不仅仅能够吸取心灵上的粮食,还有心灵的充电。通过此次活动,学员们不仅对佛家典籍有了深一步的了解,更对如何佛法与日常修禅结合在一起,更好地理解和参透其中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