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清明的来历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春秋时期。相传,在春秋战国时代,晋国的公子重耳(后来的晋文公)为了躲避祸害而流亡国外。在流亡期间,他的随从介子推在一次食物短缺时,割下自己的肉来救活了重耳。后来,重耳成为了晋文公,并对那些帮助过他的人进行了封赏,但唯独忘记了介子推。当有人提醒晋文公时,他感到非常愧疚,并决定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然而,介子推并不愿意接受封赏,而是带着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派人去寻找介子推,但未能找到。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希望能够将介子推逼出来。不幸的是,这场大火导致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死亡。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并禁止烟火,只吃冷食。

清明节的习俗
1.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清扫、献花、祭拜,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尊敬。
2.踏青:也称为春游,是清明节期间人们出游赏春的活动。踏青体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春天美好的向往。
3.荡秋千:荡秋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4.蹴鞠:蹴鞠类似于现代的足球,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5.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6.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7.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
8.拔河:拔河运动在春秋后期就已经出现,后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
9.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
10.植树:清明前后是植树的好时机,因此植树也成为清明节的一个习俗。
11.吃清明果:在南方的一些地区,如浙江和江苏,清明前会有制作和食用清明果的习俗。
12.吃馓子:在北方的一些地区,有在清明节食用“馓子”的风俗。
13.插柳:插柳的风俗与纪念介子推、神农氏以及驱邪避煞有关。
14.戴柳:戴柳的习俗与插柳类似,都是为了祈福辟邪。
15.烧包袱: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一种形式,通过焚烧纸质的“包裹”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