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心(佛教解释)
发心,佛教词汇。修行人忘失菩提心,轻则懈怠废弛,重则道心全退,大乘学人不能片刻离开菩提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心。由于我们每个人在动机里所存储的意念不一样,发心也可以分很多种,包括虚荣心的发心、颠倒发心、自私的发心和为利益大众之发心。
三心
菩提心包括三心:
(1)直心。正念真如法,与真如本体相应,不与外界相应。反闻闻自性谓之直心,是菩提心的根本。
(2)深心。欢喜修行一切善行,戒律是善行之一,属自利的善行,切实修学,自生欢喜。
(3)大悲心。是利益一切众生之心,自利利他。
道者不可须臾离也,修道与求学一样,不进则退。佛说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事,魔所摄持,故无菩提心而修善事即是魔。魔非青面獠牙、三头六臂之谓,凡是被烦恼障碍所摄即谓之魔。例如对于某人特别喜欢,勤加慈爱,但无菩提心,待来生可能同他变成眷属;如有菩提心,对于某人只有慈悲而无情爱,即不著相。菩提心如同一镜子,照得清清楚楚,俨然实现,但事后一点痕迹都没有,即修一切善,离一切相。如心中不清净,即是为自己找麻烦。
发什么心
我们经常听到佛教徒劝人要发心,发心很重要。发心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心,比方说:我们发心吃饭,饭菜会特别甜美;发心睡觉,觉会睡得很安稳;做事更要发心,发心便不畏艰难辛苦。所以心一发,无事不成。但要发什么心呢?
一、发慈悲心,人我无间:
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灭人我对待,必能不分亲疏地照顾到周遭的人,自然能与别人没有隔阂,达到人我无间。
二、发信愿心,常随佛学:
常随佛学是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之一。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佛菩萨的发心立愿,我们要常跟随善知识、老师、大德们学习,有一份发心必有一番成就。
三、发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种愿心。这是学佛的人都应该发的大心,能发菩提心,必能进趣菩萨道。
四、发无我心,扩大完成:
所谓无我,并不是指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无我是说我们的心境可以包容一切,将别人看成与自己一样,为了完成大我,而可以牺牲小我。能够发无我的心,把自己融入大众,融入团体,那么大众就是我,团体就是我。所以无我之我,反而更大、更高,更能成就一切,完成一切。
如何发心
我们经常听到佛教徒劝人要发心,发心很重要。发心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心,比方说:我们发心吃饭,饭菜会特别甜美;发心睡觉,觉会睡得很安稳;做事更要发心,发心便不畏艰难辛苦。所以心一发,无事不成。但要发什么心呢?
一、发慈悲心,人我无间:
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灭人我对待,必能不分亲疏地照顾到周遭的人,自然能与别人没有隔阂,达到人我无间。
二、发信愿心,常随佛学:
常随佛学是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之一。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佛菩萨的发心立愿,我们要常跟随善知识、老师、大德们学习,有一份发心必有一番成就。
三、发菩提心,上弘下化:
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一种愿心。这是学佛的人都应该发的大心,能发菩提心,必能进趣菩萨道。
四、发无我心,扩大完成:
所谓无我,并不是指人死了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无我是说我们的心境可以包容一切,将别人看成与自己一样,为了完成大我,而可以牺牲小我。能够发无我的心,把自己融入大众,融入团体,那么大众就是我,团体就是我。所以无我之我,反而更大、更高,更能成就一切,完成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