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不少学者认为,汤用彤先生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之一。汤用彤先生通晓梵语、巴利文、英文、日文,熟悉中国哲学、印度哲学、西方哲学,毕生致力于中国佛教史、魏晋玄学和印度哲学的研究。著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系统阐述佛教从印度传入到唐朝时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佛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思想的相互关系,详细考察中国佛教各学派、宗派的兴起和衰落过程及其原委。他对中国佛教史料中关于佛教传入汉族地区的时间、重大的佛教历史事件、佛经的传译、重要的论著、著名僧人的生平、宗派与学派的关系、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等都有谨严的考证和解释。由于他对佛教有系统的研究,因而对印度哲学发展过程也有深入、全面的了解,在《印度哲学史略》中采录中国所保存的不少重要史料,并作了考证和评价。汤先生之学术成就获得中外有关学者的一致好评,已出版著作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学术论文集》(包括《魏晋玄学论稿》《往日杂稿》《康复札记》等)《印度哲学史略》等。汤用彤认为外来佛教在中国之流传,先是依托汉代流行的道术,而为佛道;近而又附属于魏晋玄学,而为“佛玄”;至南北朝后期佛教经论讲习之风大盛,到隋唐出现了中国式的佛教。由于佛教同玄学的历史联系,在西南联大期间,他一度对玄学用力较多,并想“采取文德尔班(Windelband)写西洋哲学史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写一部《魏晋玄学》”。当时生活极不安定,自然难以完成,但发表了许多有创见的论文,勾画出了魏晋玄学演变的比较可信的轮廓,对许多玄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论文后来汇成《魏晋玄学论稿》,1957年人民出版社印行,1962年中华书局再版。由于佛、道二教长期争执,汤用彤在研究佛教史时还注意了道教史的有关问题。并在西南联大期间指导王明研究道教。王明的《(太平经)合校》,后来成为研究道教的必读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