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心救护 众生一体
在佛教的典故中,确实有救护生命增长福报的例子。比如《杂宝藏经》卷四,有一位小沙弥因为救助许多落水蚂蚁,从而延长寿命,改变命运。但是,小沙弥并不知道自己即将命终,救助蚂蚁也是自然生起的慈悲心,这和刻意购买放生以求福报的做法是不同的。
求福报的方式有很多种,放生的主要意义并不是为了追求福报。在《梵网菩萨戒经》等佛教经典中都讲到,在生生世世的轮回中,一切众生几乎都做过我们的父母亲眷,我们过去生生世世的亲人大多也还在六道中轮回。所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
每一条小鱼都在乎
《金光明经》的“流水长者子品”中,释迦牟尼佛(简称佛陀)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很久以前,天自在光王统辖的国度里,有位妙手仁心、远近闻名的良医,名为流水长者子。
一日,他带着两个儿子外出行医,路过一个名叫旷野生的池塘,却见池水干涸,上万条鱼儿即将曝晒而亡。尽管尝试了好几个方法,但都收效甚微。
一番探查后发现,原来是有人为了捕鱼,将池塘水源引向了别处,故意导致池塘枯竭。单凭个人力量,无法使水源快速转回池塘。
他即刻回去求见天自在光王,请国王看在他一直救治百姓的情面上,借二十头大象和上百个皮囊,从上游运水到池塘中。他还让自己的儿子回家,向亲友众筹食物来喂鱼。
虽然鱼儿暂解缺水之危,也有了食物,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他想起,自己以前聆听大乘佛法时曾学到,任何众生临死时,如能在其耳边念诵宝髻如来名号,都能转生善道。于是,他走进池塘,站在鱼群中,大声念诵“顶礼圆满如来正等觉宝髻佛”,并给这些鱼儿讲述了“十二缘起法”。
或许有人会说,几千条哪里救得过来,鱼儿总归会死的,谁在乎?但“每一条小鱼都在乎”,这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
谁都无法做到永远不死,但这些鱼儿因听闻到了佛法,都投生到了天道。他们饮水思源,来报答流水长者子,一夜之间降下无数财宝雨和曼陀罗花雨,震动全国。
佛陀对菩提树神说,别以为这只是个故事,里面的人物就是现在的你我和在座的诸位啊!原来,这流水长者就是释迦牟尼佛过去世中的一世。
劝止杀生祭祀
《杂阿含经》中还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佛陀正在拘萨罗国时,有一位长身婆罗门正准备举办一场祭祀祈福大会(佛经中称之为“邪盛大会”),将七百头公牛系在柱子上,还捆绑了母牛、水牛、羊犊等动物,召集了各路外道共同参加。听说佛陀就在拘萨罗国,长身婆罗门前来请教佛陀,怎样才能让这场祭祀更完美。
佛陀告诉他,曾经有人想通过“邪盛大会”祈福,反而被“身口意“这三把“刀剑”所害,造下罪业。本意为供养祈福,却生起杀害这些动物的念头,就是“意刀剑”;亲自下令杀掉这些动物,就是“口刀剑”;亲手杀掉动物,造下杀业,就是“身刀剑”。
而真正的福报,来自于勤奋地供养三火——“根本火、居家火、福田火”。根本火指赡养父母,通过正当方式勤劳致富,令父母安乐;居家火是以合法合理的收入供给妻子眷属等等,给予安乐;福田火是以如法所得财物,供养那些善于调伏贪瞋痴的出家人、贤者等等,这样的修行人是世间的福田,所以叫福田火。供养应当供养之人,不仅能拥有好的名声,未来也有机会转身天道。而杀生祭祀,燃起的是“贪瞋痴”之火,自害害他,现世、后世都会承受相应的恶报。
长身婆罗门沉默片刻后,便吩咐儿子将捆绑的牛羊等全部放走,让这些动物们“随其所乐,山泽旷野,饮水食草,四风自适。”
之后,佛陀又对长身婆罗门宣讲了更多佛法真谛,在正法中获得法喜的他,至心皈依,回去后置办了清净食物,虔诚供养佛陀。
科学放生 慈心素食
从以上两则佛经中的典故可以看出,佛教主张的是“戒杀护生”,不赞成通过杀生来祭祀祈福这种“颠倒之事”,践行众生平等的慈悲,救助生命。
另外,不能说但凡“放生”,就一定是佛教的,放生的做法也有源自一些民间信仰和习俗的。特别是近年来,一些新闻中报道的大批量预定购买、密集放生,或是不顾实际条件放生危险或影响环境的物种,这都不符合佛教原本的慈悲护生理念。
2025年6月,在中国佛教协会发布的《关于规范放生活动的办法》中,明确提出“为践行佛教慈悲护生的理念”,同时必须“依法放生”“科学放生”“合理放生”,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接受环保、农业、林草、海洋、检疫等部门的指导和监督,不得干扰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避免对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作为佛弟子,除了怀有一腔慈悲,也要具备智慧,在正知正见的引导下,做自利利他的善事,这就是“悲智双运”。切勿做出以下错误颠倒的行为,莫让“功德”变“失德”。
一、影响生态平衡:放生物种及环境条件导致物种过度繁殖,影响当地生态平衡;
二、违背动物的适应能力:不是所有物种都能适应自然野外条件,必须充分了解物种的习性,科学选择放生地点,切勿盲目做出“陆龟放生大海”“人工养殖动物放生野外”之类的事。
三、未考虑合法、合理、合乎道德:例如大量预定购买、不顾环境条件一放之了、追求稀有高价、猎奇特殊品种等等,都是错误的行为。
《放生仪规》
正信的佛教徒,当知不刻意购买,不盲目乱放,不贪执功德的原则。相比预定购买后放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饥饿、被困或受伤的动物,及时出手救助,或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改善流浪动物的生活环境,更符合佛教徒应有的行动。
更重要的是,要按照放生仪规进行,为放生的动物授三皈依、诵持经文,为它们种下善根,祈愿它们在之后的轮回中能有机会获得解脱,最后将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共同离苦得乐。
最后,既符合佛教慈悲护生精神,也最具有可持续性的护生是“清净素食”,也有人称之为“餐桌放生”。可以从一周固定一天素食开始,让身体逐渐适应,再增加素食的比重,经年累月下来,也是大大的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