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以为唐朝背景的电视剧《国色芳华》的热播,一种礼仪手势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中——“叉手礼”。
唐朝叉手礼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叉手礼起源于佛教寺院,最初是佛教礼仪的一部分,表示对佛陀和佛法的敬意和感恩。在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人们开始用“叉手”来表示尊敬。到了西晋,这种礼仪逐渐发展成为世俗的“叉手”礼,僧人和俗人都可以使用。

在唐朝,叉手礼不仅在佛教仪式中使用,还被引入朝廷礼仪中,成为官员之间表达尊敬和恭敬的方式。唐朝官员在见面时常常行叉手礼以示尊敬,这种礼仪在朝廷仪式、朝贺皇帝、祭祀祖先等场合也被广泛使用。此外,叉手礼还被文人雅士视为一种彰显修养和教养的方式,体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尊重
叉手礼的动作非常简单,两手掌心相贴,指尖向上,交叉放置在胸前。这个动作的含义有多层次解释,其中最主要的是表示虔诚和敬意。通过叉手放在胸前,人们展示了对对方的敬重和重视。另外,又手礼还象征了人与天的联系,以及人与自己内心的联系。
总而言之,唐朝叉手礼是一种古代尊敬和恭敬的表达方式,起源于佛教寺院并被引入朝廷礼仪中。它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个人的敬意和尊重,还传递了一种秩序和和谐的氛围。这个动作在唐朝的官员和文人雅士之间广泛应用,成为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一部分。
在安阳唐代赵逸公墓出土的壁画上,可以看到一名正在行叉手礼的侍者,这进一步证明了唐朝叉手礼的普及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