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换句话说,佛法要修行的到底是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先从佛陀释迦牟尼本人修行的初衷与动机来追溯。
释迦牟尼作为古印度净饭王的太子,享有尊贵的身份和当时社会所能提供的最豪奢的生活,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富二代”。
拥有这样优越的条件,按理说人生应该是已经完美无缺了。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他发现,无论多么丰富的物质生活都无法填补人类内心深处对于生死、痛苦、无常等问题的困惑与恐惧。
这一点无论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是对于皇权贵族来说,都是无法避免的,于是他决心放下宫廷生活,去寻求可以解脱这种轮回困苦的道路。
这就是佛陀修行的因由,所以从佛陀修行的初衷和动机来讲的话,那么佛法修行的目的就是超越生命这种生、老、病、死的“必然”束缚。
那么,佛法如何超越生死的束缚?
毫无疑问的是,佛陀通过他的探索和实践,最终实现了对生命桎梏,他将他所知道和探索出来的经验、方法传授了下来,这就是后来的佛法。
那这种方法是什么呢?这还要从佛经中的一个故事说起:
有一次,波斯匿王问佛陀:我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终究有一天是要消亡的,但是我们的生命之中,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不会死的?
佛陀问波斯匿王:你在几岁的时候见到了恒河?
波斯匿王说:我在三岁的时候,随母亲去祭拜神灵,当时第一次见到恒河。
佛陀又问:如你所说,你通过观察知道,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所以知道他最终是会消亡的。但是,但是你三岁时看到恒河的时候,到现在六十岁了,恒河有什么变化吗?”
波斯匿王答:“没有什么变化。”
佛陀说:“就像你眼前的恒河水一样,你三岁时能看到恒河的那个“心识”,相对于现在有什么变化吗?”
波斯匿王回:“没有。”
于是佛陀说:“你的身体虽然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衰老),但是你的「心」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变化的东西意味着终将消亡,而不变的东西,则原本就没有生灭,所以这就是生命中那个「不会死」的东西。”
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呢?
其实这个故事中,佛陀将人的生命分为了两个层次:首先第一个层次是身体,第三个层次是“心识”,心识透过身体的感官能够感知到外在的世界,这就是整个生命运作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承担感官作用的身体是会灭失的,但是能够通过身体知道外在世界的心识,是不灭(而且也不生)的。
而这个不生不灭的心识(或者叫心),就是释迦牟尼最终找到能超越生死的东西。
那么,释迦牟尼找到的这东西是否真实存在呢?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个游戏来做起:首先找一个舒服的位置或者姿势坐下,然后让一个人碰一下你的胳膊,这时你是否能知道有人碰了你的胳膊?接着再让人碰一下你的腿,这个时候你是否知道有人碰了你的腿?然后可以让人渐次碰触你身体的任何部位,你是否都可以知道这些碰触?
等这些都做完了之后,轻轻的问自己一句:这个能知道身体碰触的“心”,是存在于腿上呢?还是胳膊上呢?还是身体的具体哪个部位呢?
想明白这个问题,基本上就知道佛陀所讲的的东西是否真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