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主张慈悲为怀,修持世间一切善法,这个善法是意思就是,行善积德,救度世间众生离苦得乐。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教倡导修持一切善法的前提条件,是得智慧,也就是说开悟的修行人,想要证入更高成就的果位,就必须要修持世间一切善法,而且还要无为的去行善。这个无为的意思,是不为行善而行善,也就是说没有一丝行善得利益的心念,把这行善当成自己应该做的事,一念不生地去行善。
为什么说修持一切善法的前提条件是智慧,难道没有开悟的人就不能修持一切善法,这个善法他究竟有什么奥秘所在。其实,任何人都可以修持善法,但是,不能无智慧的去行一切善法,因为,我们要知道,善的本身已是一种智慧。
无智慧的行善,有时候做了善事未必得到最终的善果,就好比一个懒惰的人,你出于善心,每次以金钱的方式去帮助他,那么这样的善行,很有可能把他培养成坐享其成的人,反而使他更加的懒惰。
所以说,行善也是需要有智慧的,我们行善的目的,是通过我们的善行来改变他最终的生产生活,使其能够从中长期受益,而不是短暂的改变现象,最终的结果反倒是负面的。
就好比“严师出高徒”的道理一样,师傅严格要求自己的徒弟,有时候的打骂,也是一种善行,那是为了使其学会更多的技能,出师后可以自力更生或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对于善行,我们不能从事物的表象去看待问题,不是说无条件地对人好,就是善行,有时无条件的好未必是善行,它是愚蠢的表现,愚蠢的善行就如果种恶因。
愚蠢的善行,就好比下面讲到的,《善心放小偷》的故事一样,是在造恶业。
善心放小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偷,深夜潜入别人家里偷东西,正好被房主撞见,房主正想报警,让警察来处理这个小偷。小偷一听房主要报警,就向房主装可怜,说自己因为某某原因不得已才做小偷的,房主听了小偷的哀求后,出于善心,就打消了报警的念头,口头教育了几句就让小偷走了。
过了半年的时间,有一天傍晚,这位房主在家看新闻联播,突然插播一条紧急新闻,说有一个小偷昨天晚上入室行窃,被房屋主人抓了现行,房主要把他送到派出所,小偷极力挣脱,不小心用尖刀刺死了房屋主人,小偷也被赶来的民警抓获。
当电视上出现犯罪嫌疑人的画面时,正好就是半年前自己出于善心放走的那个小偷。房主看到后懊悔不已,内心思绪万千,就是因为当时不够理智的善行,才造成了这场悲痛的惨案。如果当时我报警,然后将他送进监狱,也许犯罪嫌疑人和被害者,都不会出现这不可挽回的事。所以说,没有智慧的善行,很可能是在造恶业。
什么是真正的慈悲心
我们所做的一切善行,主要是为了培植我们的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是佛教用语,他的意思是,对事和物有不忍之心,能容纳别人之心,这个容纳别人在佛教中主要指的是,容纳有智慧,有善心、有福德之人。
在佛教中,把没有苦厄的安乐分享给众生,称之为“慈”,把感同身受众生之苦,并助众生解脱出离苦海,称之为“悲”,慈悲心是通过修行开悟,行持一切善法,最终才得以自然生出。佛与菩萨的大慈大悲心,也是同样的方式而自然生出的。
佛教的《光荣经》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就是说,佛教中的大慈心,是愿世间一切众生永得安乐之心,并且获得这得安乐心的因。大悲心,是愿世间一切众生远离苦厄之痛,并且获得这出离苦厄的因。在慈悲心具足的基础上,才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结语:
慈悲心,从我们世俗的角度来说,它表达了一种关爱之情,也有一种同情他人,容纳他人的意思在里面。佛教的慈悲心,主要是讲,给人带来安乐,因为佛教认为人生来就是苦,所以佛教的慈悲心还有救度一切众生出离苦海,获得解脱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