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住世时,坐下弟子不计其数,其中常随弟子就是二千五百之多,这二千五百人中都是虔诚皈依佛陀的善弟子,其中有一位弟子因嫉妒佛陀的地位和影响力,累次陷害和诽谤佛陀,最后因犯佛教五逆重罪而堕入地狱。这位佛弟子就是提婆达多,他是刹帝利释迦族成员,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佛陀十大入室弟子之一阿难陀尊者的亲哥哥。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便回到家乡迦毗罗卫城,第一时间向故国臣民宣说佛法,救度众生解脱悟道以报故国孕育之恩情,期间净饭王鼓励自己的臣民随释迦牟尼出家悟道,有将近五百名臣民随佛陀出家,其中就有自己的两个堂弟,阿难陀和提婆达多。
关于提婆达多诽谤佛陀和破坏僧团的因缘,佛教典籍有较多的记载,其中在《生经、佛说前世诤女经第七》有这样的记载。有一天,佛陀与大比丘僧众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当时,因为某一件事情,提婆达多怀嗔恨之心诽谤佛陀,经众僧众劝说而不知悔改。
这时常随弟子见状不知为何,便请教佛陀开示,为什么提婆达多会累次诽谤和陷害恩师,这其中究竟有何因缘。
佛陀对常随弟子们说,提婆达多不只是今世与我不善,累世以来都是这种不善之因缘,至今未解。究其原因,是无量劫以前我与提婆达多在一次婆罗门贵族招婿之事,所结恩怨,当时提婆达多因此事而埋下怨气,导致生生世世与我不善。
在过去的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婆罗门贵族,他拥有无数的财富,并育有一女,长相端正美丽,婆罗门贵族想将女儿许配给全天下最有智慧之人,于是就想出一个办法,招募五百名婆罗门智者免费供养三个月,以此来观察这些人的智慧和学识。
在这五百名婆罗门智者中,有一名年老体衰,相貌丑陋之人,学识渊博,博古通今,对婆罗门贵族所提之问题都能一一解答,但因其相貌丑陋,令婆罗门贵族愁忧不已,他们的女儿更是百万个不情愿。
正当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有一位从远方赶来的少年婆罗门帅哥,同样也是博古通今,智慧与相貌并存,还具备天文地理之学,能预测旦夕祸福,精通医术,并有慈悲护念众生之善心。
这位少年是听闻婆罗门贵族为了招婿,免费供养五百婆罗门智者,于是专程赶来一探究竟。期间与五百婆罗门智者一一辩论,五百婆罗门智者都不及此少年之才华,此少年婆罗门便成为五百婆罗门智者之首。
婆罗门贵族和女儿见状,心生欢喜,便对五百婆罗门智者说,我供养你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找这样的有识之士,今已如愿,我决定将爱女许配于少年婆罗门智者。
年老婆罗门智者见状就向少年婆罗门智者说,我已年老,你没有来之前婆罗门贵族已经同意将爱女许配于我,假如你愿意放弃迎娶婆罗门贵族之女,我愿意将我的所有财富全部给你,只想换得此婆罗门贵族之女许配于我。
少年婆罗门智者说,我不能违背规则而放弃迎娶此婆罗门贵族之女,再说这种事情也不可能用来做人情,所以我不可能放弃。
正因如此,年老婆罗门智者便埋下恶毒之念,内心暗自发誓,你毁辱我,又夺我妻,我将生生世世都要危害你、毁辱你,与你作对。
佛陀告诉常随弟子,这个年老婆罗门智者就是现在的提婆达多,少年婆罗门智者就是我自己。
结语:
通过以上这段公案,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我们不能去除自己内心的嫉妒和瞋恚,那么当瞋心一起,就很容易失去理智,而造作诸多恶业,最终承受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