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也有着独有的“三观”,这个“三观”和我们常说的“三观”并不一样,他指得并不是所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是另一种更高层次的“三观”。
因缘观
佛教讲究的因缘,是了悟生死流转的真相,佛陀在菩提树下也正是深观十二因缘才得以觉悟的。
可以说,因缘观是整个佛教思想的基础,佛陀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告诉诸弟子的不是拜佛,也不是念经,而是知苦灭苦的“缘起”法门。
有人或许觉得,缘起也好,灭苦也罢,都是出世间的修行,放在世间法里肯定不受用。
当然不是,用因缘观的思想去看待日常的生活,会为你推开一扇崭新的大门,在遇到逆境和苦难的时候,都可以成为一个精神支柱。支撑着你在逆境里面前行,最终达到另一种境地。
诸行无常,没有什么事情是很久不变的,正因为万物的生坏,这个世间才是集苦的,知晓了如此,所有的苦都会成为通往觉悟的动力。
慈悲观
慈悲是佛教的胸襟和胸怀。都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才可以得到世界上真正的爱戴。佛家所有的情商都建立在慈悲上面,慈悲为大。人只有怀着真正的慈悲,才可以达到顶峰。面对世界上面所有的刀光剑影,人间险恶,绝世阻挠,才可以到达世界上面想要的模样。
慈悲为大,慈悲为大。只有怀着一颗慈悲的赤诚之心,才能真心对待别人,也因此,我们每个人面对事情的时候都要慈悲为大。按照心理学说的,一个人心存慈悲和善念总会见得到光明,总会有出头见日拨开云雾的那一天。
智慧观
戒定慧三学是学佛的基础,拥有了智慧才能知晓佛陀的灭苦法门。
当然,这里的智慧并不是我们以为的聪明,佛教里的智慧讲究的是观照,第一个是智慧观照,从脑子里面说了许多事情,再从心里面转出来,所达到的实相观照,观照就是看自己,讲究观照就是能反观诸己,寻的未来。
有了智慧和反观诸己后便是道的运用,所谓的道,就是将思想和智慧融合在一起,在现实之中,看到更多的人,更深层次的东西,才是智慧的大成,才是智慧观的实践。
佛法不离世间法,如果一味地以避世思想去修行,只会适得其反。我们学佛就要时刻用“三观”去看待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才能真正的离苦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