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首谤佛的打油诗:“佛前一跪三千年,未见我佛心生怜。莫道尘埃遮佛眼,原是未献香火钱。”
“香火钱”也就是通常说的“香油钱”。许多人借此称佛贪钱财慕虚荣。
“佛舍弃了人世间的荣华富贵,成佛后坚持乞食法,常在林间树下禅修悟道,设立种种戒律让弟子们远离贪嗔痴三毒。佛住世时,不立佛像,不塑金身,这才是佛陀推行的佛法。”
没错!当前有许多打着佛的幌子圈钱,那些都是披着袈裟的魔弟子。
不过,既然佛是认可添香油钱的,那么,添香油钱到底有何福报?添多少又最为适宜呢?
先来看《贤愚经》中这么一则小故事:
如是闻,给孤独长者出资为佛门修筑祗园精舍传法圣地后,以波斯匿王为首,舍卫国举国上下全部笃信了佛教。
彼时,舍卫城中,有一女人,名叫难陀。她是个贫穷孤苦的乞丐,生存状况十分不堪。那时,贫女看到国中上流社会权贵们争先恐后供养佛、法、僧三宝,有幸听佛说法决疑,心生惭愧:
我前世到底造了什么恶业,这辈子贫贱无福?如今佛就在这里,我却身无一物可拿来供养三宝。好比有一处福田,却没有种子,如此,可知来生后报也不会改善啊!
贫女伤感不已,可家里实在拿不出一钱行布施善举。她继续出门乞讨度日,从早到黑,没要到一口吃的,贫女饥寒交迫,蜷缩在一户人家门口,几欲昏厥。
终于,主人家开门瞧见她可怜,就施舍了两文钱让她买些吃的充饥。贫女感激不已。
可当她走过一家商店时,她紧握着唯一的两文钱,强忍着腹中饥饿,坚定地走进店中说要买二文钱的香油。
店主一听很诧异,两文钱能买多少香油呢?片刻光明罢了,因此他店中最低消费远超二钱。
贫女再三乞求,店家很好奇,像她这种连吃饭都解决不了的人,买灯油做什么?贫女如是回答:我打算拿仅有的二钱买一些香油,去佛前供一盏灯,以种福田,求佛庇佑。
店家很感动,破例卖了她一些灯油,还送了她一根细灯芯。
贫女做了一盏灯,拿到祗园精舍,在佛堂的角落处供奉,并发下誓愿:“希望我来世得佛之智慧灯,灭尽一切黑暗。”愿毕,恭敬地朝佛禅定的方向礼拜而去。
当时,佛堂上满是王公大臣供养的宝灯,贫女自制的那盏油灯是多么不起眼。可是,一夜过去,绝大部分油灯熄灭。天放晓时,随侍佛的大目犍连尊者又将剩余的灯一一灭去。
唯独贫女所供养的那盏,“明好独郎”,哪怕在白天也那么地亮眼温暖,更奇特的是,任神通第一尊者怎么扑灭,始终灭不掉!
大目犍连觉得很奇怪,这盏不起眼,灯油一点点的小油灯,怎么如此不可思议呢?
佛说:“这是大愿力之灯,非是你这位四果阿罗汉能灭得了的,就算你以神通引来四大海水,以及毗岚猛风,也始终灭不了!”
之后,佛令大目犍连引来贫女难陀,一路上贫女听到佛要召见她,紧张激动不已,可当她走到佛的面前,心顿时平静了。
彼时,佛当众为贫女授记:“汝于来世,过二阿僧祇劫,当得作佛,佛号灯光王佛!”
之后,贫女难陀欢喜出家,成为了一名比丘尼,深受舍卫国人敬重。就连她自己,也常得信众的供奉……
回到文初的问题:为什么佛舍弃人间的繁华,却又接受信众的供养呢?甚至,佛盛赞布施,以檀施为六波罗蜜第一义?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知,布施有大功德。但并非是让众生行布施换功德,钱多钱少没有意义,佛要看的,其实是你的心意,你的信念,你的誓愿。
你说你佛前一跪三千年,一钱不献,贪着心裹得那么严。好比送你一块福田,你却舍不得一粒种子,如何能得解脱呢?
佛说布施的真实义,其实是让众生舍弃贪着心,进而远离因贪着心而生的烦恼障。如能灭掉自己的贪着心、分别心,与烦恼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