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门广大,普度众生。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即便皈依佛法,平常仍然因工作忙碌,为家庭奔波。相对于万缘放下的出家人,少了很多时间去诵经、礼佛、参禅。可是,我们心中又有善根,也想通过不断修行,累积福报,开启智慧,那该怎么办呢?
在这里要分享的就是佛前供水,这一方便但功德殊胜的修行法门。也许有人会问,世间的美好之物,可谓数不胜数,比如香花、瓜果、灯烛,为何要用“水”来供佛。简单来讲,原因有三点,牢记它们,供养的功德会更加圆满。
其一,廉价易得。
相较于其他,水可以说是生活中最廉价易得的供品。即便是最贪婪的人,也不会因为一杯清水而生悭吝心。《金刚经》中说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但是常有人在供养、布施贵重之物后,内心反悔,仍然有对它的执著,这样的供养就是不清净的。
然而,一杯清水,随处可得,这就避免了世人在供佛时,生起贪恋的不清心。由一杯清水开始,逐渐培养自己“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善根增长一分,功德就厚重一分。佛经中讲,供清水一杯即可消除违缘,身心俱能得自在安乐,吉祥如意。
其二,以水表法。
可能很多人觉得,既然水如此廉价,而且几乎随处可得,那用水供佛,是不是功德就非常少呢?当然不是,过去梁武帝信佛,虽然倾尽国力,花费大量财物布施、造寺,但达摩祖师却说他无功无德。因为,梁武帝供佛的发心,就是错误的。
《供水偈》云,水有八德,供养十方,濯诸恶业,六道清凉。佛前的水,其实表法的是我们的内心,心若能像水面一样平等,像清水一样清澈,才是最为殊胜的功德。对于修学地藏法门的善信来讲,供水的杯子也叫“功德海”,而修学净土法门的善信,也对极乐净土的“八功德水”不陌生。所以,以水供佛,不在于水的价值高低,最关键的是自己的发心,应当清净、平等。
其三,法无定法。
尽管供水法门简单、方便,可是我们凡夫愚痴,执著心太重,往往在事相上生疑惑。譬如,许多人会问,用什么水供佛最好,供几杯水,供佛之后的水,又该如何处理呢?接下来,文章就为大家做详细解答。
供佛用的水,并不是给佛菩萨“饮用”的,而是作为提醒,让我们时刻不忘把心“端平”。我们每次在佛前供水,都要观想自己的心如水一般清净、平等。所以,不是说一定要山泉水、矿泉水,只要是干净清澈的自来水、井水,都可以用来供佛。不过,水中切记不要加茶叶、糖,这在表法上都象征着不清净。
供佛用的杯子,最好单独使用,至于供几杯,可以随缘,一杯、三杯,乃至七杯,都是可以的。杯中的水不宜过满,差不多九分满即可,以防水溢出沾染香案。供杯之间的摆放,不宜太近,也不宜太远,两只杯子间,大约食指宽度即可。若供养若干杯水,应整齐庄严,不宜弯曲,以表法行于正道。以上细节,虽然看似是繁文缛节,实际体现的是自己的恭敬心。试想,假如我们随便取杯子和水供佛,连最基本的恭敬心都丢了,还谈什么功德呢?不要忘记,佛法自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就有一分收获。
供佛用的水,可以称作“上供”,而供过佛的水,可以做下施。譬如,施与六道众生,以体现佛法普度有缘,也可以用来浇灌花木,施与草木及附着其上的生灵。在这里提醒大家,供佛的水不会让人“变聪明”,不要有迷信的思想,饮用供养过久的水,甚至会引起不适。
泉渊滴滴,湖海汪洋。佛前供水时,牢记这三点,保持一颗清净、平等的佛心,如法供养,必能得诸佛加持,功德更为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