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月,是孝亲月
农历七月十五日,在佛教中是一个重大节日。佛教寺庙,总要举行“盂兰盆会”。据《盂兰盆经》载:“目犍连尝于此日供养十方众僧,以此广大功德,救拔其母脱离饿鬼道。后世遂有于佛欢喜之日,以饭食等供养十方众僧之举,其功德广大,令七世父母等皆得解脱。”
《盂兰盆经》中讲,有一次,目犍连尊者在七月间结夏安居打坐时,想起生身的母亲。母亲在世间时贪、嗔、痴具足,他非常担心,不知道母亲往生后到底会落在何处?于是尊者进入定中,看到饿鬼道中的众生:圆又大的肚子、细又长的脖子、干如柴枝般的手脚。每个都在哀嚎、饥饿难耐,令人惨不忍睹。母亲也正在饱受饥饿的煎熬,目犍连尊者看了内心非常痛苦。他在佛陀的弟子中号称神通第一,于是立刻运用神通,变出一钵饭、一壶水,恭恭敬敬地送到母亲面前。母亲十分欢喜,她将食物拿到嘴边,可是饭与水才一到嘴边,她的口中就吐出一团大火,瞬息间水干了,饭也变成了焦炭。

农历七月,在佛教中是孝亲报恩、祈福修善的“报恩月”、“孝亲月”“吉祥月”,父母的恩德大如天,让我们牢记父母的十大恩情:
一,怀胎守护恩。
母亲在十月怀胎的时候,为了守护好肚子里的胎儿,生活处处小心翼翼,这个不敢吃,那个不敢喝,宁可自己吃苦,也不肯让胎儿受一点委屈,因为怀孕在身,挺着大肚子,走路都非常困难。
二,临产受苦恩。
俗话说:“儿子的生日,母亲的苦日”,母亲十月怀胎虽然辛苦,但生产的时候就更痛苦了。我们在电视中也能经常看到,女人生孩子时候都会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即使你没有亲身经历过,也能感觉到其中的痛苦,尤其现在很多难产的,还要进行剖腹产,那就更加深母亲的痛苦了。
三,生子忘忧恩。
虽然在十月怀胎、生产时受了很多罪,但孩子一生下来,一听到孩子哇哇大哭的声音,母亲就会开心地笑了,所有的痛苦和烦恼,就都忘掉了。这就是母爱的伟大,只要孩子平安健康,一切个人的安危得失,她都不会放在心上。
四,咽苦吐甘恩。
为人父母的,宁可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只要孩子好了,父母受多大的苦,都会觉得幸福。自从有了女儿后,就更有切身地体会,自己可以省吃俭用,但从来不会亏了孩子,只要孩子开心,就是父母最大的幸福。
五,回干就湿恩。
孩子在小的时候,很容易半夜尿床,以前普通人家条件大多不好,没有多余的床褥,父母又不忍心孩子睡在潮湿的床褥上,就会和孩子换一下,把孩子放在干爽的地方,自己睡在孩子尿湿的床褥上。
六,哺乳养育恩。
父母养育儿女,头三年是最难的,孩子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吃喝拉撒,都要父母悉心照料。记得女儿刚出生的那一年,自己就瘦了十斤,每天晚上哄孩子到很晚才睡,半夜还要给女儿喂奶,换尿布,就没有睡过一天的安稳觉。
七,洗濯不净恩。
孩子小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能大小便,洗尿布就成为最日常的工作之一,每天不知道要洗多少块尿布,不知道要收拾多少次大便。但是在父母眼里,即使是孩子的大便,也是不臭的,不会感觉到厌烦。
八,远行忆念恩。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子女临行前,父母往往都会千叮咛万嘱咐,看着子女已经走远,父母也久久不愿离去。从子女远行的那一天开始,父母的牵挂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她们又不敢轻易给孩子打电话,怕影响了孩子的工作和生活,怕让孩子担心,拖累孩子。
九,深加体恤恩。
疼在儿身,痛在娘心,儿女在外面生病了,受苦了,做父母的就会心如刀绞,比自己生病受苦还难受,宁可希望自己代替儿女受苦,这种心情,只有为人父母后才能体会。《孝经》上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我们做儿女的,也应该体恤父母的心情,要注意身体健康,身体不仅是自己的,也是父母的。
十,究竟怜悯恩。
父母对儿女的怜悯之心,是最究竟的。在父母眼里,儿女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不管儿女犯下多大的错误,父母永远不会跟孩子计较,永远都会原谅孩子的过失。父母对儿女的牵挂,对儿女的关怀,从来没有停止过,这就是父母恩。
这就是父母的十重恩情,真的是终身难报,尤其在为人父母后,对这一点就会体会得更深刻。父母在,人生尚知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希望大家趁父母健在之年,及时报恩,不要留下人生永远的遗憾。
农历七月,是吉祥月、报恩月、孝亲月,让我们珍惜时光,修行当下,为在世家人祈福,也为过去世的父母亲友祈福,愿佛菩萨加持,在世者平安喜乐,往生者得生净土,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