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文化已在中国传承千年,一枝独秀,千古流芳,受世人推崇。也因此中国各地名寺古刹可谓是数不胜数,更是吸引无数身怀虔诚之心,尊佛敬佛之人争相拜访。而这些人大多数来寺庙中主要目的都是拜佛求佛,以望神灵显化,降下福泽,保其平安。而佛祖对于一些仁慈善良,福缘深厚之辈亦会求有所应。
也正如我们常听人说,人世间最快乐的事,是能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代禅者的行脚参访,就像我们现在的旅游那么样地逍遥、洒脱、自在,就连赫赫尊荣的大清顺治皇帝也不禁称羡:“天下丛林饭似山, 盂到处任君餐,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华严经》里也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记载。
行者们云游参访,不是贪看风景,完全是为了找寻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道”。访道,就是他们的风姿。他们像行云流水一样,处处逍遥自在。我们被功名富贵、五欲六尘束缚的人生,假如也有那么一点闲情逸致,也那么样的逍遥参访,人生不是就美化了吗?
寺院道场是僧众修行办道的地方,平时除了举办各种法会活动,提供信徒闻法参修之外,寺院的静谧、祥和,也是社会大众于忙碌紧张的工作之余,藉以暂离喧嚣尘世,澄心静虑的好去处。
昔日朱晦庵于寺院见僧众的斋供,威仪庄严具足,因而赞叹三代礼乐犹存于释氏。由此可见佛门对于仪礼的重视。因此,到寺院参访时,必须对佛门的礼仪有所认知,诸如进入佛殿如何礼拜、如何向大德法师请法等。这些基本礼仪如果在参访前都能预先了解,将使参访更具意义。兹将参访礼仪略述如下:
出发前详做行程说明,并提醒注意事宜,以免途中出差错,因而误事误时。
参访日期、时间一经确定,则勿随意更改,以免造成他人安排上的不便。
停留时间长短,以及参访成员的资料,如年龄、国籍、学佛程度等,如能事前提供,有助于寺方安排参观等事宜。
参访时,衣着以轻便又不失庄重为宜,不可过分暴露。
团体到寺院参访,应事先通知,准时到达。到达时,先到客堂报到,然后向主 事者行礼,由知客法师引导至佛殿礼佛。进入佛殿后,依法器或号令礼佛三拜,再向住持礼座。
上香时,如团员人数众多,可由代表上香,或者在原位举香齐眉,再依序向前传送,由代表至佛前香炉插香。
如请知客法师引导讲解,应专心聆听,态度谦恭有礼,以示尊重。
至客堂或座谈会场时,应行仪安静,迅速就位。
座谈时,如有个人问题请示,或当场发问或以纸张书写,应留下姓名,以便回覆。
如有致词或表示意见时,应简明扼要。
了解寺院宗风、历史,不妄加批评。
规矩上有不懂之处,应虚心请教法师或职事人员。
行进间应注意威仪,不得勾肩搭背。与大德同行,应走在其左后方。
如需休息,应至适当场所,勿在殿堂、佛像前或大庭广众前躺卧。
用斋时,合掌称念“佛光四句偈”后才正式食用。如采自助式,应先衡量自己食量,勿因贪取而造成浪费。
饭食毕,随手将碗筷、汤匙以及果皮、残渣等收拾干净,并感谢服务人员的辛勤服务。
如在寺院挂单,言语谈论以低声为宜,举止行动以轻静最上,并应遵守寺院作息规矩。
参访地点如有禁止摄影、录影的告示,应确实遵守。
如有告示“游客止步”处,不可随意进入,滋扰清修;若有限时开放之处,则应于开放时间内参观。
离开寺院时,应到大殿向佛菩萨“告假”。
因此,希望大家在以一颗虔诚恭敬的心前往寺庙参拜之时,亦要牢记以上参拜寺庙所需要注意的礼仪,以避免无心之举冒犯了佛祖,导致愿与事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