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士问:
大和尚平时开示我们修行用功的下手处在“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处,那请大和尚开示,这“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处和今天晚上法师开示的无想定有什么区别呢?
达照法师答:
无想定的状态,也可以说“一念不生,了了分明”,他是明白的。不像无记,无记是糊涂的,他什么想法都没有,但是他糊涂了,晕过去一样,迷闷一样。但他是清楚的,他的问题在哪里?他的问题就在以为“我已经解脱了”。然后他背后的那个“自我”很微细,因为连想法都没有,不会像我这么说出来“我已经解脱了”,就这么说出来,没有的。
他内在甚至是窃喜,以为自己已经解脱了,很高兴,我已经解脱了,就他那个“我”其实没拔掉,这根没拔掉。所以你以为是解脱,就是禅宗祖师讲的冬瓜印,不是以心印心,那个冬瓜印就不是真正的公章,你一印上去就糊涂的,一糊涂下去就麻烦了。
所以有很多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啊,指的也是这个状态。就是有很多外道,他认为我这样子就解脱了。像释迦牟尼佛在出家成道之前,去跟外道一起修苦行。那些外道经历了很多身体上的折磨,他们禅定的功夫也很好,定在那里就是让自己的意志力越来越坚强、越来越坚强,就控制自己的想法。
就上次说的印度现在有一个外道,一只手举37年,举在那里都不动,那个毅力有多强。我们站一天就站不了,他一只手举在那里37年就不动,不放下来,就成了干枯的树干一样,就他的毅力,人的毅力是很强大的哦,就他可以把自己意志控制在那个状态。但很遗憾,他是一个外道,绝对不是正道。我们正法的修行人,不可能说我一只手举在那里三十几年。还有一些持牛戒的。
所以无想定跟“一念不生,了了分明”这个状态看上去是一样的。参禅的人“一念不生,了了分明”的时候,是起疑情。起疑情是什么?就是一个念头都没有了,这到底是什么?我要看,看到有一天,业尽情空。你看你不要着急啊,有些人会看的时候,怎么好像还没有解脱呢?我都自己觉得已经开悟了,怎么还没开悟呢?你以为觉得开悟了,因为你以前老是跟妄想走,现在你已经不管妄想了,妄想也难不倒你了,因为你知道妄想是假的,不跟妄想跑了,所以觉得自己挺清爽的,挺清净的,了了分明了。
有时候还着急,还巴不得自己认定不了,还想叫师父给你印证一下,只要一印证下,我就有信心了,那万一你印证错了,你罪过不就大了,是吧?所以这个时候,就是容易着急的,这个功夫做不下去。参禅的人,就是说我一定要亲自看到这个了了分明到底是什么?其实它背后的秘密很简单,因为到这个地方已经在三界轮回里面达到最高的状态了,我说最高状态是在色界的最高一层天,包括无色界也是这个状态差不多的,无色界当然不会有色身,就是你了了分明的时候,也不会去执着这些色相,因为念头都没起来了。
所以,他在三界以内,只有一层纸没有捅破,他在这里有时候会着急。那么如果你不着急,对佛的信心很足,一直在这里,功夫要用,既要用功夫,要在这里停着看着,同时你也不能离开这里,你又不能认定这里,你认定这里就是了,你就死定了。不能认定,但你也不能离开。所以禅宗有句话说得很好,就是吃热汤圆,吞也吞不下,吐也吐不掉,吞下去又错了,吐了又可惜,因为你吐了,你又去打妄想去了,又去轮回了,又去生气了,又去干活了。你看,所以吞也吞不下,吐也吐不了,在这里,你觉得是宝贝吗?好像又是宝贝,又好像不是宝贝,因为无始劫来的那个生死的贼王就在这里,所以他一直要自己看。
看看有一天,有一天要看到什么程度呢?这个其实我也经常讲的,其实他在这里看的时候,他会把比他矮的种种境界看得越来越清醒,所谓比他矮是什么?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很多起心动念、斤斤计较、人我是非呀,你会看得很清楚这些人是太愚痴太笨,自己以前也曾经在这里颠颠倒倒,甚至心里还有些贪点名啊,贪点利啊,希望别人说你好,你就把它看得清清楚楚,就知道这些东西完全是没有必要的,水中捉月。
但有一天你完全看清楚了,你的习气上的那些惯性也被你看得无处遁形了,然后你才叫做偷心死尽。我们之所以透不过去,有时候也会当下哦,几秒钟了了分明也会摸到一点点,尤其是我反复讲反复讲,只要你有心想修道的人,你会摸到一点感觉,体会到一点妄想停下来的感觉是很清爽。但是你清爽一下,一下子就轮回去追求名利财色了,那就不在功夫上。
所以在这里用功的人呢,他在这里盯着,在这里体会到一点点,然后偷心不能死,是因为我们过去无始劫来想要的东西太多,甚至我们出家,甚至比如说你要做慈善,要做一件好事,总巴不得有人重用你呀,有荣耀呀,要别人相信你,你幸福还要别人给你鼓掌,你这个世界有太多的啰嗦的东西牵挂着你。
然后你在那里看看,有一天你看着,真的叫偷心死尽了,就是你告诉自己,你从此已经不再跟这个水中月、空中花玩了,不跟他玩了,你只要那一念心生起来,你是彻底看透了那一念心生起来的时候,直接就过去。但就这一点需要功夫。没有功夫,那教理你先听懂了,但是你功夫做不到,你根本就放不下,所以功夫是大家要做的,就在这里,这个地方做。
无想定呢,就以为这里就是,那个一念不生,从这个疑情来说,他告诉你还不是。但这里面还有个秘密,从教理上说呢,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实际上第八识的见分就是第七识,我们是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我,就沦为第七识。也就是说,《楞严经》里说的:“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了了分明的在这里,你感觉了一个了了分明就是,就错掉了,因为你有个东西在那里,建立了一个东西。那个东西哪怕你说那是涅槃,那是我,那是什么,都是知见立知,那就是无明,就最后一层。那知见无见,那就是涅槃。所以这个本身很有意思哦,他本身就是,但是偏偏你在这本上面头上安个头。大家了了分明就是我们的心,你一把抓来就是,可是你一抓来以后,说:哎呀,我是了。好了,对不起,你又不是了。好,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