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咨询QQ:470208613、290303712    投稿/投诉信箱:fcy021@qq.com
字号: 收藏
分享到:

学佛之人想要成就 一定要在这俩字上下工夫

2019-09-19 10:58 来源: 丰财园精舍

 
    烦恼浊,天台宗称之为“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以贪嗔痴慢疑五钝使为体。“五”即五种烦恼,“钝”是相对见浊的五利使而讲,这五种烦恼受到生生世世的熏习,形成了坚固的习气,需要下一番功夫方能去除。它来的慢,去除亦慢,故称为“钝”。由于此五种烦恼能驱使众生迷惑造业,轮回六道受苦,故称为“使”。这五种烦恼加上不正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称之为“六大根本烦恼”。
 
    六大根本烦恼又会生起二十种“随烦恼”,即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烦恼,又称枝末烦恼或随惑。“随烦恼”包括: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骄、八害、九嫉、十悭、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沉、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想要断除烦恼,首先要断除根本烦恼,根本烦恼一旦断除,随烦恼就自然断除。
 
    “六大根本烦恼”是众生轮回之根本,它好比栓羊的一根桩,众生好比羊,桩跟羊之间用绳子系牢,羊围着桩打转,其最大的活动范围不出这根绳子的长度,羊越转,活动的空间越小。众生亦复如是,烦恼越小,活动空间越大;烦恼越大,活动空间越小。唯有将烦恼桩连根拔除,才会拥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
 
    一、贪
 
    《三时系念》云:诸苦皆由贪欲起。贪欲即对财色名食睡过度的追求,或不义的窃取,为满足一己之欲而损害他人的利益,或对自己的财法吝惜,不肯惠施予人。贪欲的过患正如经中所云:“死堕恶鬼道,受饥饿报”。
 
    二、嗔,即嗔恚
 
    对种种不如意的境界无法忍受,而生忿恨或起暴恶损害他人;或遇到饥渴寒热,无涵养心而生嗔恨。《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嗔恨的果报是将来死堕地狱,受身相丑陋之报。
 
    三、痴,即愚痴
 
    把六大根本烦恼浓缩起来就是贪嗔痴,因愚痴而生贪求,求之不得而生嗔恨,因此,无明、愚痴是众生轮回的根本。愚痴迷昧会让我们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起诸邪见、谤无因果、起惑造业、感召苦果。愚痴的果报是死堕畜生,任人宰割。
 
    四、慢,即傲慢
 
    慢有九种,慢、过慢、卑慢是最常见的三种傲慢心态。明知他人不如自己,内心还表现出轻视他人的态度,称为“慢”;自己跟他人同等,却认为自己比他人强,称为“过慢”;他人强过自己,虽知自己比不上他人,但内心还是产生傲慢的想法,称为“卑慢”。由于种种傲慢,导致自高自大、目空一切、轻视他人、与人无法和睦相处。傲慢的果报是卑使下贱报。
 
    五、疑,即疑惑
 
    对于一切善恶因果,佛教真理,不能生起信心,狐疑不信,杜塞善门,滋生种种邪见,造种种是非恶业。
 
    以上贪、嗔、痴、慢、疑五种烦恼是轮回的根源。烦恼,“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让众生不得自在,故名烦恼。宝志禅师说:但无一切希求,烦恼自然消落。《八大人觉经》: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可见,学佛之人想要成就,一定要在烦恼上下工夫。

编辑:admin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 传真:021-64756187 | 客服信箱:shijian021@qq.com
为报答天下父母养育之情、政府治化之德、社会各界维护之义、佛法僧三宝利乐之恩
普济畜生道愚痴之苦、饿鬼道惶惶之苦、地狱道无极之苦,故有丰财园在线佛教网
本网由中国佛陀教育协会、丰财园精舍联合主办
将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祈愿:三涂休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邪见众生,回向正道,悉发菩提心
持此功德,愿共六道一切众生早日脱离生死苦海,成就佛道!
Coryright © 2016-2021  丰财园在线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304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