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内心充满欢喜,你才能把欢喜带给别人;你的内心蕴藏着慈悲,你才能把慈悲带给别人。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贪嗔愚痴,他给人的当然也是贪嗔愚痴。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金钱,要能接受,也要能喜舍,用去的钱财才是自己的,不用,再多的钱财,最后还不知是谁的。
舍得舍得,以“舍”为“得”!如果我们不能了然这其中的因果之关系,就不容易明白“以舍为得”的妙用。
在田地里,没有播种(舍),哪里有收成(得)?
比如,对于亲戚朋友,你不先跟他们往来,平时没有送礼致意,又怎么能获得他们的回礼相赠呢?
舍,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是给自己;
给人一句好话,你才能得到别人的赞美给人一个笑容,你才能得到别人也对你“回眸一笑”。
“舍” 和“得”的关系就如“因”和“果”,因果是相关的,舍与得也是互动的。
能够“舍”的人,一定是拥有富者的心胸,如果他的内心没有感恩、结缘的性格,他怎么肯“舍”给人,怎么能让人有所“得”呢?
他的内心充满欢喜,他才能把欢喜给你;他的内心蕴藏着无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给你。
自己有财,才能舍财;自己有道,才能舍道。
所以我们劝人不要把烦恼、愁闷传染给别人,因为“舍”什么,就会“得”什么,这是必然的因果。
我们喜欢太阳,因为太阳给我们光热;
我们喜欢大树,因为大树给我们荫凉;
我们喜欢儿女,因为儿女给我们孝养;
我们喜欢朋友,因为朋友给我们帮助。
如果太阳、大树、儿女、朋友都不给我们利益,我们怎么会欢喜他们呢?
如果情爱是束缚,你能舍去情爱,自然就会得到自在;
如果骄傲是烦恼,你能舍去骄傲,不就能得到清凉了吗?
如果妄想是虚妄,你能舍去妄想,不就能得到真实了吗?
如果挂碍是痛苦,你能舍去挂碍,不就能得到轻松了吗?
所以能舍什么,就能得什么,这是必然的道理。
出家僧侣“出家无家处处家”,如果不能割爱“舍”亲,怎么能出家学道?怎么能云游四海、弘法利生呢?
古圣先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不能“舍”己为人,又怎么能名垂千古、留芳青史呢?
“舍”,要能以慈、以利,亦即要能给人善,又要能给人利益。
《四十二章经》说:“仰天吐唾,唾不至天,还堕己面;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施舍亦如送礼给人,如果我们所送的礼物不恰当,对方不肯接受,那就只有自己收回,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总之,以舍为得,妙用无穷。
吾人要能学习“舍”的性格,金钱物质、知识技能,能将其舍给别人,你必然会得到金钱物质、知识技能。
舍给别人好的,会得到好的;
舍去性格上坏的,也会得到好的。
当我们把烦恼、悲伤、无明、妄想都舍了,自然就会得到人生另外的一番新境界。
-02-
文钞译文:
凡是皈依佛法的人,对于伦常的道理(注:伦,指人与人之间关系;常,指本来应有的常态。在文中,以“伦常”总概括儒家传统的道德准则),必须格外认真,竭尽道义本分,可称得上是真正的佛弟子。
倘若对于伦理纲常有所缺欠,就难以感化共事的人。你现在没有父母,而在对兄弟、姐妹、妻室、儿女的职分上,尤其要注意重视。
现今世道已乱到了极点,其根源都是因为世间做父母的人,不知道教育子女之道。
不知道用道德仁义,因果报应来教育儿女。只是用溺爱娇惯,机巧欺诈来教导。
所以使得有天姿的孩子,习惯于狂妄(自大,不知诚敬),没有天姿的孩子,变得顽愚(劣钝,难以教化),以至于越过礼教、违犯本分的事,时有发生。
假使做父母的人,各自尽到他们教育子女之道,那么世道何至于如此呢。
以前儿女教不好,还没什么大要紧,不过是不孝顺,不成器而已。
现今的儿女如果教不好,那么这造成的祸患实在是不堪设想。
这些话,应该对一切人去说。
文钞原文:
凡皈依佛法之人,于伦常道理,必须格外认真,尽谊尽分,可谓真佛弟子。
倘于伦常有缺欠,便难以感化同人。汝现无父母,而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分上,尤须注重。
今世乱已极,其源皆因世之为父母者,不知教子之道。
不知以道德仁义,因果报应教儿女。但以溺爱养,机械变诈相教。
故致有天姿者,习为狂妄,无天姿者,狎于顽愚,以至越礼犯分之事,时有发现也。使为父母者,各尽其教子之道,则世道何至如此。
以前儿女教不好,尚无大要紧,不过不孝顺,不成器而已。
今若教不好,则其祸实有不堪设想者。
此说,宜与一切人说之
——印光大师 复杨慧昌居士书三(原名宇昌)
03-
现前是五浊恶世
娑婆国土的特色,这个地方讲出一个相貌叫五浊恶世,我们解释一下。
这个世界当然有十方的世界,娑婆世界一个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我们常讲五浊的情况。这个浊,古德的解释有二层意思:
第一个是杂染义;
第二个障碍义。
这个障碍,莲池大师讲出二个例子,其实是出自《楞严经》:
第一个,有一杯干净的水,你丢进很多很多的泥沙,再把这个水跟泥沙搅拌一下,这样子叫做浊。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水本来很干净,是可以喝;你丢进泥沙以后,不能喝了,因为它从清净转成杂染。
第二个,这个水本来流动率很大,结果泥土丢进去以后,产生遮障,没有办法流动。
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五个法,对我们的身心世界,产生了杂染、产生修道的障碍。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劫浊叫做众浊交凑,三灾具足,它是整个五浊的总相,众浊指的是后面四浊都具足,在劫浊当中也出现了小三灾。
这个劫就是时间的意思,就是人寿从八万岁,不断的递减到了二万岁,众生就进入到五浊恶世。
这个五浊恶世在二万岁以内,开始有三种灾难:
第一个刀兵,人跟人之间开始发生战争,以前的众生是没有战争的;
第二个产生疾病,开始有病痛;
第三个产生饥馑,在二万岁之前衣食自然,根本就没有饥饿的情况,到二万岁以内,农作物开始欠收了;
所以这个劫浊就是众浊交凑,三灾具足。
见浊,大家开始邪知邪见,拨无因果,人们开始重视果报,不重视因地了。
烦恼浊,贪嗔炽盛,不得安稳,到五浊的时候,大家的心开始躁动了,因为欲望变得比较强。
众生浊,果报卑劣,备受众苦,大家的果报变成卑劣了。
命浊,寿命短暂,死于非命,很多很多的因缘,大家没有到达应该有的寿命。
释迦牟尼佛能够在这样一种五浊恶世的状态之下,能够走难行道而成就佛道,而且在娑婆世界弘扬佛法,这个是甚难希有的。
-04-
劫浊,“劫”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一切浊恶之法聚集的一个时代。
那么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深切的体验。
比如这种灾难:我们面临着太多的地震、火灾、海啸、干旱、水灾。这是自然灾害。
从我们的知见观点上,有太多不良的知见,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多道德上的崩溃、人心的险恶。
所以处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众生都生活在恐惧、不安当中。
包括我们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气候问题、战争问题,所以整个的浊恶之法在这个时代聚集。
这是末法一个显著的标志,也是众生共业所感的一种时代危相——危险之相、混乱之相。
在这样一个劫浊的时代里面,我们也一定被这个时代种种的价值观念、生存的压力所控制,难以超越。
即便发心来修道,这个时代的快节奏、混乱的社会情形,也会作用、反作用到一切修道人的内心,使我们很难得到禅定,很难经受欲望的诱惑——构成了修道的巨大挑战。
那生存在这个时代的任何人,他为什么恰好是在劫浊——这个五浊恶世?
我们看,在佛的悬记当中,迦叶佛时就开始进入五浊的时代——人寿平均两万岁的时候。到了释迦牟尼佛——人寿平均一百岁的时候,这个劫浊的情状已经是非常深厚了。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以大悲愿力在人寿百岁的时候,到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救度众生?
就是因为这个时候的众生烦恼非常深重,一切有点福德、智慧的众生都远离了这个星球,一切烦恼厚重的人都留下来了。
世尊悲愍我等众生故来此救度
现在又距离佛涅槃已经三千年左右,在人寿平均七十几岁的这个时候,人类这种浊恶的情状是难以言表的。
所以生存在这个时代的众生都是业障深重、烦恼深重的众生。
-05-
弥陀化身善导大师
善导大师,唐代高僧,他在长安弘法布教,劝人深信因果、改恶向善、一心念佛、求生西方。
随着教化年深日久,百姓深受熏陶,家家户户断肉食素,虔心念佛,满长安城到处都是念佛声音,俨然一个佛国世界。
众所周知,唐朝的长安城是当时世间最有名的国际大都市,人口高达百万,更有数不清的流动人口。
试想一下,当时并无电脑、手机,也无印刷设备,甚至没有高音喇叭,在交通、通讯、印刷技术都极其低级原始的情况下,善导大师竟然影响长安城中百万多人断肉念佛,真是匪夷所思!
然而,所谓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被后人奉为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自有其特别的感化之力。
那时,长安城中有个屠夫,眼见肉一天比一天难卖,觉得莫名其妙,跟人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城里人受到一位名叫善导的僧人的劝化,纷纷断肉吃素。屠夫获悉这一消息,忿恨之意充满胸臆,很想报复这位僧人。
一日,屠夫实在按捺不住,提这一把屠刀,气势汹汹闯入寺院,发誓要杀掉断其财路的善导和尚。
屠夫在寺院中四下询问,获悉善导大师住处,于是握紧手中屠刀,快步向前走去。
然而屠夫走到善导大师面前,猛一抬眼,大师那慈悲庄严、摄人心魄的德相,如同一道光明,瞬间照显他内心的罪恶。
屠夫心头猛然一震,凶戾忿恨之心,霎时间竟如冰遇日,化去无遗。屠夫此时反觉惭愧莫名,手中屠刀不觉落地,扑通一下,顶礼合掌,虔诚忏悔。
善导大师心知对方得度机缘已经成熟,慈悲地为屠夫开示善恶、因果、轮回受报等事,劝其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与此同时,大师为了截断屠夫疑虑,让他确信极乐世界真实不虚,遂以道力遥指西方天空,空中立时现出极乐净土庄严景象。
听到善导大师开示,又有机缘目睹极乐胜境,屠夫既惭愧又欢喜:惭愧自己竟然对如此慈悲高德的善导大师生起杀害之心,惭愧自己多年卖肉杀生无数、造罪无穷;欢喜今日恶缘竟然转成佛缘,又蒙大师亲口开示,知有西方极乐世界,更欢喜地获知,自己这样必堕地狱之人阿弥陀佛也不嫌弃,确信自己只要念佛就能往生西方净土。
屠夫进而又想,自己在娑婆世界几十年,八苦交煎,造罪无边,种种困苦,烦恼不息,心中不由升起极为深切的厌离心,当即发愿舍弃世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与阿弥陀佛同享无量光明、无量寿命。
屠夫想到此处,于是爬上寺院旁一棵柳树上,合掌高声唱念佛号,堕地往生。
当时围观众人,皆见阿弥陀佛亲来接引,屠夫神识从顶门出,随佛西去。有识之士认为,也只有在善导大师开创的净土宗,才能真正做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里所说“成佛”并非比喻性、象征性,因为按照善导大师所阐释的净土教理,一切善恶凡夫依靠佛力,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报土,众生一旦往生西方,便如点铁成金一般,“入佛知见,同佛受用”,证悟、智慧、慈悲、神通统统与佛无异。
善导大师重要开示
一者决定深信:
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
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微信关注丰财园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