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佛阐述了无实的无我妙法后,开始阐述无虚的如来功德。
“须菩提,你怎么看呢?如来有观照人世间的肉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你怎么看呢?如来有照见大千世界的天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你怎么看呢?如来有照见诸相虚妄、了无可得的慧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你怎么看呢?如来有了达万法因缘生灭而出离解脱的法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你怎么看呢?如来有洞彻时空万法真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福慧具足的佛眼吗?”
“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你想想看?就像恒河中所有的沙子,以佛来论述,它们是沙子吗?”
“是的,世尊。以如来的论述,它们是沙子。”
“须菩提,你想想看,一条恒河当中所有的沙粒,有沙粒总数那样多的恒河。如这些恒河当中所有沙粒那样多诸佛世界,这算不算多呢?”
“非常多,世尊。”
于是佛告诉须菩提尊者:“在此这样多佛国世界中,所有众生的各种心,如来完全知道明了。怎样认识这些心呢?用般若智慧论述,所谓众生的各种心都不是真实的,皆为妄心,只是方便地叫做心罢了。那么如何对待这些妄心呢?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各种心念都不是真实的、皆为虚妄的。一切皆不可得。觉悟了此法理其福德就无比多;但福德也不是真实的。佛继续说:
“须菩提,你怎么看呢,倘若有人用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用来布施,那么此人因为布施的因缘、所得的福德多不多?”“是很多,世尊。此人因布施的因缘所得福德是很多。”“须菩提,假如福德是实有的话,如来就不会说福德多了。正因它不是实有的,如来才方便说他获得的福德多。”
对众生的一些妄心,释迦牟尼佛加以开示予以破除:
“须菩提,你怎么看呢?佛可以通过完美的身体来认识吗?”
“不可以的,世尊。不可以通过完美的身体来认识如来。为什么呢?用般若智慧论述:完美的身体,并不是实有的,只是方便地叫做完美身体罢了。”
“须菩提,你怎么看呢?可以通过各种圆满的特征认识如来吗?”
“不可以的,世尊。不应当通过各种圆满的特征认识如来。为什么呢?用般若智慧论述:具足各种圆满的特征,都不是实有的,只是方便地叫做圆满特征罢了。”
“须菩提,你不要以为如来有这样的念头:我应当有所说法。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等于说如来还在着相、还在迷惑颠倒当中;那他就是在诽谤佛,就是没能理解佛所说法理的缘故。须菩提,所谓的说法,其实无法可说,只是方便地称之为说法而已。”
这时,已悟实相般若的须菩提向佛请问:“世尊,可有这样的众生,在您寂灭后,听见如此教法,他还能生起信心不?”
佛说:“须菩提,你说的那些众生,并非真正的众生,但又不能说不是众生。怎么理解呢?须菩提,众生啊众生,用般若论述:非是众生;只是方便称作为众生。”
十一、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
——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对于实在没有发心求证无上正等正觉的人或事的论述,须菩提尊者继续向佛请问:“世尊,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难道是什么也没得到吗?”
释迦牟尼佛开示:“真是这样,真是这样!你说得没错。须菩提,我在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一点的法都没得到,只是完全觉悟自己本性;是方便地叫做无上正等正觉罢了。再有,须菩提,你要知道,一切法都是究竟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只是方便地形容彻见本性为无上正等正觉。如果有人能够觉悟诸法性空无本体,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心念,来修持一切善法,他即证得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要知道,这里所说的善法,用般若智慧论述:也即非善法,只是称其为善法。”
对发心要求证无上正等正觉之问,释迦牟尼佛进行了直接回答。无上正等正觉的圆满智慧是众生本有的,不会从外得到。心佛众生都是平等而无差别,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只要用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心念,来修持一切善法。即不着相又不落入偏空。而修一切善法必成佛道,恢复自己本有的无上正等正觉智慧德相。佛又以福德对比来阐述其法义的殊胜。
“须菩提,假如三千大千世界中,像所有的须弥山王这么多的七宝聚在一起,有人拿它用做布施。如有人以这部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甚至于只四句偈等,能够接受修持诵读,给他人讲解;那么前面作布施之人的福德,比不上他福德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以至用数字或比喻都无法说明他们之间的巨大差距。”
十二、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如来是什么样呢
菩萨通达无我的法理而广度众生修一切善法,进而可圆成如来无上正等正觉。法会到此,释迦牟尼佛又从不同方面来描述具有无上正等正觉的如来。
“须菩提,你怎么看呢?你们不要以为如来会这样想:我应当度一切众生。须菩提,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众生可由如来度化。倘若确实有众生如来可以度化,就等于如来也有我,人,众生和寿者之相。须菩提,如来说所谓有我,并不是真地有个我,只是世间凡夫却以为确实有我。须菩提,所说的凡夫,用般若智慧论述:并不是真的凡夫,只是方便地叫做凡夫。
“须菩提,你怎么看呢?可以通过佛所具备的三十二种特征好相,来观察如来吗?”须菩提回答:“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可以三十二种特征好相,来观察如来。”
佛说道:“须菩提,倘若以三十二种好相来观察如来,那么,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种特征好相,他也就是如来了。”
于是,须菩提尊者向佛说道:“世尊,按我理解您的意思,不应以三十二种特征好相来观察如来。”
这时,世尊以偈语说道: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佛开示不可执着眼耳六根在六尘境界中来见如来,只有在不可思议的法性中见如来;但是接着佛告戒弟子绝不可执着断灭空。
“须菩提,倘若你这样理解:如来不需要具备三十二种好相,就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不可以这样想:如来不需要具备三十二种好相,就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须菩提,你如果这样想的话,就等于说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还会说诸法断灭相。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因为发了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对于一切法都不说断灭相。”
那么怎样理解如来呢?菩萨在圆成如来智慧中是怎样积功累德呢?
佛继续说道:“须菩提,假如菩萨用装满恒河沙子那么多的世界七宝,来进行布施。假如又有另外的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即了知一切万法万象都无有本体自性,都是平等;对于一切事物及利益众生事业都不做任何取舍而忍可。那么,这位菩萨胜过前面那位菩萨所得的功德。为什么所得的是功德呢?须菩提,因为诸菩萨心无所住,不去受用福德的缘故。”
须菩提请问道:“世尊,为什么说菩萨不受用福德呢?”
“须菩提,菩萨对于所做的福德,明了其因缘果报,其本性空寂无我而无可贪求,因此说菩萨不受用福德。”
“须菩提,假如有人这样说:如来若来若去,或若坐若卧。那么,此人就没有理解我说法的真义。如来是什么样呢?所谓的如来——真如本性是不从任何地方来,也不向任何地方去,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从来都如如不动,所以叫做如来。”
十三 、一合相
——无法用语言所描述
释迦牟尼佛演示了一切法无我,性本空寂,又告诫弟子不可入断灭空。然后开示世界的生起的根由。
“须菩提,倘若有善男子或者善女人,对于三千大千世界粉碎为微尘;那么想一想,所有这些微尘,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非常之多,世尊。为什么呢?若这些众多微尘确实有的话,佛就不会说微尘多了。原因何在呢?用般若智慧论述:所有众多微尘、都不是实有的,只是方便地称做众多微尘罢了。
“世尊,如来所讲述的三千大千世界,也并不是实有的世界,也只是方便地叫做世界罢了。为什么呢?倘若世界是实有的话,只不过是因缘集合体,由一而发起集合,简称一合相。用般若智慧论述:所谓的一合相,并不是实有的一合相,只是方便地叫做一合相罢了。”
佛说道:“须菩提,你要知道,所谓的一合相则不可思议,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只是世间的凡夫,却执着地去探究它。”
世界分解为微尘,微尘合相为世界。世界即微尘,微尘即世界。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心、即真心、即圆觉、即如来藏……一切万法万象都是以此所生。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释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开导着众生、不可说而说。
“须菩提,倘若有人认为:佛讲说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和寿者见等见解。须菩提,你怎么看呢?这个人理解佛所说的法义没有?”
“没有理解,世尊。这个人不理解如来所说的法义。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和寿者见,都不是实有的我见,人见,众生见和寿者见。只是随缘开示方便地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罢了。”
十四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须菩提,发起了求证无上正等正觉之心的人,对万事万象是应当这样了知,这样观察,这样信解:不生法相。既对万事万象不作任何分别取舍,如佛所展现的那样。须菩提,你要知道,我讲的所谓的法相,用般若智慧论述:并不是实有的法相,只是方便地叫做法相而已。
“须菩提,倘若有人用充满无量无数世界的七种宝物,来进行布施。而另外有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起了利益众生的菩萨心,能够受持这部经典;哪怕只是其中的一个四句偈,自己受持读诵并随缘为别人演说;所获得的福报就胜过前面的人。怎样为别人演说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既不执取任何外相,内心也如如不动。为什么呢?因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释迦牟尼佛又开示了日常修持的下手功夫,从有为而无为而自在。佛圆满讲说完这部经典之后,须菩提长老,以及在会的诸位僧人、女尼、男居士、女居士等四众弟子;还有一切有缘而来的天人、世间人、阿修罗等等,都感到无比欢喜,并且因此信仰、受持、奉守、修行此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南无各位祖师阿闍黎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