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咨询QQ:470208613、290303712    投稿/投诉信箱:fcy021@qq.com
字号: 收藏
分享到:

星云大师:贫僧发心立愿要给人方便 给人欢喜

2015-05-15 10:47 来源: 丰财园在线

星云大师自称贫僧

读清朝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开宗明义就说: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发心立愿,就成为我们学佛一生的修行要道了。

发心,简单的说,就是开发心地。心,广大无边,你如何开发它呢?你开发多大,它就有多大的收成。心,好比一块田地,你开发多少,它就让你种植、生产多少,一粒种子播到心田里,就不知道会有多少收成了。其实发心的意思,用现在经营的理念来讲,就是投资赚取结果。

发心,有发增上心、发出离心、发菩提心;所谓发增上心,就是你要修行入道,要发心布施、发心持戒、发心慈悲、发心服务……。所谓发心,必须要身体力行,好比发心苦行,发心修持礼拜,发心救苦救难等等。佛陀在往昔生中,发心为众生牺牲奉献;地藏菩萨发心“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中国有名的沩山灵祐禅师,发心要在沩山下做一头老牯牛,为人服务。

自古以来,多少人发心舍宅为寺、发心印行经典、发心修桥铺路、发心兴办义学,但所谓人天路上,作福为先,这些都还是属于发心求福,获得好报的法门。这就叫发增上心。

出世的发心,就是发出离心,远离名利、远离爱染、远离权势、远离欲乐;希望在空无之中,修行办道。要想超脱六道轮回,你必须难舍能舍,难忍能忍,你要能放弃世间,你才拥有世间;你要放弃亲情,你才更有道情。发出离心,但如果不能放下,当然就不能提起。

至于发菩提心,它就是调和世间和出世间,只要令世间增上,令社会美好,令人民幸福,自己不退转、不灰心丧志,所谓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这就是菩提心了。在人间佛教的修行上,只要发心,不论是发增上心、出离心、菩提心,虽有次第,但都是同等重要。

至于贫僧的发心,没有出家之前,只知道贫僧有家庭、贫僧有父母,贫僧需要发挥自我内心的力量,为贫僧的家庭造福:扫地、洗碗、种菜、浇花,甚至捡拾破烂等,贫僧发心要改善贫苦家庭的经济。

及至出家以后,贫僧发心苦行,煮饭、担水、行堂、劳动,或是礼拜、诵经、参禅、念佛等,都不求待遇或好处。但那时候还年幼,并不太懂得真正发心的意义,只想做人要成功,必须先要学习所谓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更何况诸佛菩萨中,哪一位不是发心立愿才成就佛道的呢?

回忆起来,贫僧在学习发心立愿的过程,应该先从宜兰弘道开始说起。贫僧发心要跟人结缘,看到有人进入佛殿,贫僧就跟他微笑合掌、礼貌赞叹;贫僧发心要接引青年,贫僧就热心招呼他们,为他们讲授文学,鼓励他们唱颂佛歌;为了发心度化儿童,贫僧在办幼儿园之外,也成立儿童班、儿童星期学校,启发儿童立志的因缘,让他们以学习为乐。

当然,后来宜兰念佛会的发展,信徒愈来愈多了。主要的原因是,要肯得给他欢喜,给他招呼,给他热情接待。这个时候的发心,自觉自己有能量、有作为,我能施舍,我能服务,但也才感觉到自己并不是真发心。因为,察觉到自己一点谦卑的心性都没有,真正对人的敬意也不够。贫僧想,这还不算是真正的发菩提心,也才知道,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有过去修行的历程,现在要下化众生,才是一个重要的实践功课。

到了佛光山开山以后,又发现到,所谓发菩提心,要发觉人家比我好,贫僧应该要很谦卑;要发觉人家比我有为,贫僧应该恭敬服务。贫僧感到别人有所需要,贫僧只是为他作一个垫脚石;贫僧感到别人象是一棵大树,贫僧只是一点水土的供养。这时候发现,别人都比贫僧更高、比我更大,贫僧自己做事应该抱持愈苦愈乐、愈难愈好的心态。

从此,每见到一个信徒,贫僧就先想到他的需要:他会飢渴吗?贫僧怎样给他喝茶、吃饭?他想休息吗?贫僧如何为他找寻一片树荫、一张椅凳,给他乘凉小坐?他要在这里住宿吗?贫僧怎么样为他建筑房舍寝室?他要阅读佛书吗?贫僧要怎样赠送给他,让他获得受益的佛经书籍,让他增长般若智慧呢?

贫僧也慢慢发现到,贫僧要实践真正的给他,不可以贪求要他给我,所以贫僧就立下佛光山工作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同时,贫僧自己也感受到,自己待人的诚心仍然不够,真心仍然还有不足。所以,贫僧栽花种树,让他欣赏获得荫凉;贫僧建筑会舘客堂,让他喝茶安住;贫僧供奉诸佛菩萨圣像,让他恭敬礼拜。贫僧不觉得他受我多少的方便接待,只觉得自己还有诸多不周、不到,没有满其所愿。

贫僧恐怕雨水淋湿,让人行路不便,就在山门口放置雨伞;贫僧想到人进入殿堂,诸佛菩萨也没有跟他讲话,必须要有殿主、香灯师父,给他欢迎、释疑;看到道路狭窄,行走不便,贫僧想到应该给予拓宽;看到父母带着婴幼童前来,贫僧设立哺乳室、提供婴儿车给予他们方便。贫僧也想到老人行动不便,贫僧为他们准备轮椅代步,乃至身障人士行动不便,贫僧设想如何让他们拥有无障碍空间的便利。

甚至,想到佛光山的弟子,身体上总有一些大小毛病,于是贫僧设立医务室;想到眼睛看书的重要,贫僧在教室里,增加电灯的亮度。虽然贫僧个人提倡简食,总想他们过堂吃饭时,能饱餐一顿,获得禅悦法喜吗?

贫僧不认为一个信徒前来礼拜,他就是我的弟子、贫僧的徒众,贫僧都把他们当成诸佛菩萨迎接。一直到现在,贫僧虽然二次中风、手脚不便,但是有人欢喜与贫僧照相,贫僧总是尽量的站起来,让他知道贫僧对他的尊重。

贫僧的发心立愿,就这样慢慢的随着岁月增长。为了山区民众看病的艰难辛苦,贫僧卯足全力送医疗到偏远地区;为了偏乡儿童的读书,贫僧为他们建图书馆,增加云水书车。挂念义工来寺院发心交通不便,贫僧鼓励山上的徒众,要关心义工的交通往来,现在山上的大巴士、中巴士,就是这样子设立起来了。对来山的信徒,怕他们走路辛苦劳累,贫僧准备许多电动车,希望为老弱身障的朋友,给予他们一些方便。

贫僧听到吃饭的板声,就想:今天的饭菜,不知道大众吃得欢喜不欢喜?满意不满意?贫僧听到钟声、鼓声,就想:大众听得到吗?他们能获得启发吗?甚至后来,当贫僧看到天上的乌云,就想:民众知道快要下雨了吗?一到了夏秋季节,贫僧挂念台风会不会给民众带来灾害呢?贫僧祈愿天上的太阳不要太过炎热,贫僧也希望夜里的月光不要那么微弱,满天闪耀的星斗,新鲜流动的空气,不只是台湾,甚至全世界地球的人类都需要啊!

贫僧也挂念退失道心、离开佛光山的青年,他们的生存有困难吗?贫僧也关心海内外所有的信徒,他们的衣食都能丰足吗?所以,贫僧要佛光山的弟子,人人都要培福修德,才能安住身心;人人都要知道照顾信徒、关心信徒,储财于信徒,让他们适时适能布施就好。一般的世俗人,对于青年男女都说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我们学佛的人,应不断的祈愿,使人人都能富乐平安。

所以,现在佛光人见面、招呼,彼此称念吉祥,就是在这样的提议下,时间久了,达成共识,也就彼此尊敬,互道吉祥了。过去,这句话都是在皇宫王朝中呼喊:皇上吉祥、太后吉祥,现在,贫僧希望把吉祥推动到普天之下,唯愿所有众生都能吉祥。

发心立愿,是要自我学习、自我精进的。为了让人人都能有职业,都能有顺利的人生,贫僧都鼓励大家要给人接受。贫僧也希望所有的人自立自强,对别人不可以过分要求,自己要做自己的贵人。在世间上,不要有太多的贪欲,享有比拥有更轻松自在。

贫僧普愿天下的人,你要有佛眼,看天下都是佛国净土;你要有佛耳,你就会感觉到天下美妙的声音,都是诸佛菩萨向我们说法;你要有佛口,自然你的说话,就能给人欢喜;你要有佛手,自然能为人间做许多的好事、善事。最重要的,当然要具有佛心,普愿世界和平安乐,不但世间美丽,自己的人生也就美化了。

所谓发心立愿,也不是口头说说,而是要自己去做。六十年前,贫僧在桃园中坜圆光寺挂单的时候,每天要打二百到三百桶的井水,供给寺里八十多人使用、盥洗。贫僧也经常拉着犁阿卡(人力手拉车),走到四十华里以外的市区,购买寺中需要的食物、日常用品;这不是贫僧的工作,也没有人命令我这么做,也不是说贫僧应该做。贫僧只是欢喜发心,有机会为人服务,自我期许做一个有用的人而已。

记得佛光山开山之初,在民国五十八年(一九六九),实在还没有条件设备举办活动,只想到,佛教要普利社会,不可以落伍,贫僧就义无反顾,配合救国团,发心开办大专青年佛学夏令营。因为贫僧要广度青年,为佛教开风气之先。

但世间的事情,并不是那么顺利美好。当贫僧这样发心的时候,明天就要开营报到,到了晚间,忽然说深水马达坏了。贫僧一听大惊,那我一百多位的青年学子来了,早上起来如何洗脸刷牙?他们早餐饮食怎么办?佛教能给人这样看不起吗?佛教能这么没有用吗?这哪里有资格与社会有竞争力,能可以为大众服务呢?

贫僧赶紧到高雄请来深水马达的专家来修缮,哪里知道,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到了夜里一、二点了,已经修了五、六个小时,都还没有恢复正常。修理的工人已经筋疲力竭,他说:工具不够,贫僧回高雄去拿。贫僧想,万一他一去不回,那怎么办呢?贫僧就说:我陪你去。他说:不必要啦!贫僧说:三更半夜,还是我陪你去比较好。对方自知无法脱身,只有继续维修。

在那紧要的时刻,贫僧真的发愿:唯愿我血管里的血液,化为清水,能流出来供给大众饮用。是佛菩萨加被?是贫僧的诚心感应?在清晨四点钟的时候,马达终于修好,贫僧也终于听到哗啦哗啦的流水声。水,打入名为大海之水的水塔里了。

但贫僧仍然不放心,摸黑从山下的满香园,沿着小路爬到东山的水塔,身上都挂着刺竹杂草,但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贫僧攀着扶手,站上水塔的塔顶,用手一探,啊,这是水了,这是水了,这是真的水了!

在贫僧走下水塔的时候,西山学院的那一端,正好响起四点半钟起床的板声。贫僧想,青年同学们!佛教,不是不能做事,佛教,也有人为你们真诚的服务。那一刻,贫僧内心的欢喜,比参禅开悟还要得意哦。

贫僧在《往事百语》里,曾经写了一篇《愿心的升华》,讲述自己出家至今七十多年发心立愿的心路过程。十二岁那年,在很自然的因缘下出家,随众早晚课诵、祈愿祝祷。二十岁以前,贫僧也和一般人一样,在大殿中合掌祝愿:慈悲伟大的佛陀!请您加持,赐给我聪明、智慧、勇气和力量,让我一切顺利!

在贫僧心里觉得,这样祈求应该是很理所当然的事。三十岁以后,有一天正在礼拜,忽然想到:贫僧每天向菩萨求这、求那,都是为着自己,那贫僧岂不太自私了吗?如果每一个佛弟子都像我一样贪得无厌,佛菩萨岂不是要忙碌不堪了?从此以后,贫僧祈愿的内容有了改变:慈悲伟大的佛陀!请您加持我的父母师长、亲朋好友、一切护法信徒,让他们身体健康、事业顺利、阖家平安!

佛陀垂目含笑,好像嘉许贫僧的进步,贫僧也自觉心安理得,因为不再是为自我祈求,而是为别人祝愿。

可是四十岁以后,终于又有一天,贫僧自己觉察到,每天这样的祝祷,不也是一种自私的贪求吗?因为贫僧请求佛菩萨庇佑的对象,无一不是贫僧的父母、贫僧的师长、贫僧亲友……这还是离不开我执啊!

之后,贫僧的祈愿又有了一番新的改变:慈悲伟大的佛陀!请您带给世界和平,请您给人民带来安乐,请您给社会带来和谐,请您给众生得度的因缘。

每次念完这一段祈愿文,自己也会感到非常欢喜,因为自觉修行又进步了,不再只是为自己,也不是为贫僧的亲友信徒,而是实践《华严经》所说的“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

六十岁过去了,忽然觉得自己实在对不起诸佛菩萨,为什么贫僧总是请求他们做这、做那?让佛菩萨奔忙辛苦,那做了一辈子的佛弟子,自己是干什么的呢?贫僧扪心自问,实在很惭愧,到了年近七十,自己还不能承担什么吗?于是贫僧开始向诸佛菩萨告白:慈悲伟大的佛陀!请让贫僧来负担天下众生的业障苦难!请让贫僧来承受世间人情的心酸冷暖!请让贫僧来延续实践佛陀的大慈大悲!请让贫僧来代替佛陀实践示教利喜。

光是这样一个发心立愿,贫僧也花费了六十年以上的岁月,才慢慢有了这么一点悟道。几十年来,贫僧到监狱弘法,希望人人改往修来,获得自由;贫僧到学校讲演,希望学生学业进步,智慧增长;贫僧到工厂说法,希望社会经济发展,人人富乐;贫僧到医院结缘,祝愿大家远离病苦,健康平安。贫僧曾在农村晒谷场上讲说佛法,唯愿他们年年丰收,笑逐颜开;贫僧也在神庙广场上讲道布教,希望神明们庇佑大家平安无恙。

贫僧认同《礼运大同篇》所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因此,贫僧办养老院、育幼院。如今,看到养老院的老人能活到一百多岁,仍然健康如昔,贫僧真是满心欢喜,为他们祝愿。育幼院七、八百对的小朋友,健康长大,成家立业,他们不也都像儿孙一样围绕身边吗?

曾经贫僧看到一位小脚的老太太巍巍颤颤,走路困难,真想扶她一把,却又不敢造次,只有引导她走另一条道路。她看出贫僧对她的友善好意,后来对贫僧布施帮忙,对佛光山的开山建设有很大的助力,那就是马来西亚吉隆坡人称黎姑的老菩萨。

当贫僧看到从玉山上,因为胃出血奄奄一息,而被原住民山胞背下山的张培耕,贫僧给他鼓励、给他治疗;后来他做了我的主任秘书,给了我们一、二十年的弘法助缘。

贫僧想,人生要发心立愿,并且实际去做,不会减少什么,只会增加人间的光和热。何必像小说里所述,只有那许多神怪可以呼风唤雨?由我们自己来散发光热,不也是一样的有光有热吗?

 如今贫僧已是年近九十的残障老人,常常有人问贫僧:大师,你还有什么愿望没有了呢?贫僧本来就没有什么愿望,所谓愿望者,都是因为感到需要而有。贫僧出家了,贫僧要怎么做,需要什么,贫僧就发心立愿;别人需要什么,要贫僧怎么做,贫僧也发心立愿。你问贫僧还有什么愿望未了?在贫僧来说,贫僧还没有断尽烦恼、证悟菩提,当然还没有圆满贫僧的愿望。对你而言,就是你还没有随贫僧得度,稍有一些挂念。如此而已。

编辑:admin
法务专线:021-62668070  13901844859 | 传真:021-64756187 | 客服信箱:shijian021@qq.com
为报答天下父母养育之情、政府治化之德、社会各界维护之义、佛法僧三宝利乐之恩
普济畜生道愚痴之苦、饿鬼道惶惶之苦、地狱道无极之苦,故有丰财园在线佛教网
本网由中国佛陀教育协会、丰财园精舍联合主办
将此功德,回向十方法界。祈愿:三涂休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邪见众生,回向正道,悉发菩提心
持此功德,愿共六道一切众生早日脱离生死苦海,成就佛道!
Coryright © 2016-2021  丰财园在线 版权所有 沪ICP备1203046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