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财园在线贵州讯 近日,由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的“第七届汉文佛典语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宝山校区田家炳教育书院三楼多功能厅举行。副校长赵守盈、贵州省语言学会名誉会长王锳、浙江大学教授方一新、台湾政治大学教授竺家宁、韩国延世大学教授李圭甲等专家学者及百余师生参加了开幕式。
文学院副院长史光辉主持会议。作为语言研究者,王锳就“皮草”一词在中古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的多层次演变为列,运用佛经语言对其进行解读和研究。王老认为这正说明了佛经语言对中古语言和古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巨大。竺家宁他认为,佛经既有宗教的、思想的、哲学的、义理的一面,也有文学的一面。他进一步解说到,佛经可以被看作是“翻译文学”,但是它更重要的层面应该是它具有的佛经语言身份。提及佛经语言,一般人们往往总想到佛经语言就认为是梵文、巴利文、藏文的研究,但其实,就语言的立场来说,汉文佛典的研究意义与价值更甚于上述各种语文,佛经语言学不必依附梵文、巴利文、藏文而存在。只有在研究原始佛典教义的时候,那些语文才起作用,所以人们可以利用佛经语言学既有的声韵学、文字学、训诂学、词汇学、语法学的知识,去读懂佛经。因此对于佛经语言学的研究来说,佛经又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量库。通过研究佛经,能把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取之精华。
8月25日下午,经过语言大家们两天严谨的学术研讨后,第七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七届。从2002年第一届在台湾成功举办以来,该项学术活动每届由海峡两岸轮流主办。这是汉语语言学的盛事,也是佛经学术研究的盛事。该项学术交流及产生的丰硕研究成果充分带动了我国佛经语言研究上的风气,使学术界、佛学界有了共识,深深体会到古汉语研究在佛经研究上的重要意义,也认识到佛经语言,实为中国古汉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