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现代音乐节重点演出之一的“清唱剧《路》唐建平跨界作品音乐会”日前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
演出当晚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到场观看。演出结束后,观众把如潮的掌声献给了作曲家唐建平。“这部作品体现了我在艺术创作中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东西,它能把民族文化和人性庄严的要素融会贯通,展示一种新的‘路’。我希望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上产生大于这部作品本身的影响。”唐建平说。
谈及《路》的诞生过程,唐建平颇为感慨。2004年夏,台湾著名诗人愚溪邀请唐建平为其诗作《路》谱曲,但因找不到创作灵感,一直没有完成。转眼几年过去,唐建平接到电话得知愚溪的得力助手跟随他17年、走遍全世界的青伦姑娘去世了。愚溪说:“《路》的谱曲这么多年没有写,是因为等待一个机缘,现在希望能写这个作品献给青伦。”这件事给了唐建平很深的触动。音乐灵感慢慢来临,唐建平把这部独立篇章的诗歌分为11段,并于2010年10月12日落下最后一个音符。也许在天的青伦冥冥之中有知,这一天,竟然是一年前她离开人间的日子,而11也是她生前的幸运数字。
“这是一部佛教题材的音乐作品,具有佛教文化内涵却不是一般意义的佛教音乐,通过佛教对生命的关爱,来表达人性中的美好,净化和陶冶心灵。”唐建平说,这部作品非常深邃深奥,“我曾和愚溪开玩笑说,你的诗词我读不懂,但是却把音乐写出来了。他说当然对了,禅是不能读的,要靠心去觉悟、去感受。愚溪对这个音乐非常喜欢。”
整部作品围绕生与死、情与爱、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展开。演出还运用多媒介手段进行表现,整部作品由歌唱、舞蹈、影像等不同媒介之间的相互配合对话构成,共同谱写一曲生命赞歌。导演史晶歆介绍,此次把握“跨界”的概念,“尤其是让影像与音乐的意念产生对话,通过影像把音乐内涵体现为更直观的视觉感受。”同时,该剧灯光设计徐愔表示:“作品从头至尾都贯穿着投影,也特意做了空间上的设计,希望能营造出温暖的感觉。色调前后会有区别,来诠释和配合音乐本身,让观众体会作品的意境和精神。”
舒缓悠扬的曲调把有关人生的梦想娓娓道来,将心灵、禅、天上、人间融入优美的和声之中,并在多媒介配合下,真切地唱出对人生无限的祝福。“艺术需要创新,最成功的作品一定有跨界因素。另一个意义上,这个跨界是跨越了文化的界限,跨越现代音乐和大众之间鸿沟的界限,这也是这部作品寻找路的核心价值。”唐建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