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佛像就是利用这种丝织工艺制作的佛教内容的作品,属于佛教供养像,为丝织佛像中的上品。从工艺史的角度看,“缂”工艺一开始就伴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而出现,它是古代西域缂毛工艺在内地发达的丝织工艺基础上的变种。考古发现最早的一件“缂”工艺品,是1959年在新疆巴楚西南脱库孜来古城,在这个相当于北朝时期的遗址中,出土的一块“红地宝相花缂毛”残片(宝相花是佛教艺术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花卉纹样)。缂丝工艺在宋代十分发达。由于文人审美好尚的推动,缂丝由以前以实用为主(如为衣、领缘饰等)向艺术性、欣赏性发展,北宋的定州(河北)和南宋的云间(松江)是当时享有盛誉的两个缂丝出产地。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传世唐卡大都是藏传佛教和苯教作品。古印度游方僧在传经布道时,常常使用这种宗教卷轴画。在印度佛教传入西藏的同时,这种用于辅助说教的卷轴画也传入了西藏,西藏萨迦南寺即珍藏有一古老的唐卡,专家考证为五代作品,可算现存最早的唐卡实物了。唐卡的制作也有许多工艺,一般常见有:彩绘(纸上绘、布上绘)、刺绣、剪贴、金汁绘织锦及缂丝。宋代缂丝利用小梭可以随意断线换梭赋色之便,缂织出线条流畅,具有皴染效果的绘画作品和书法作品,古人形容:“(宋刻)缂丝仙山楼阁,文绮装成,质素莹洁,设色秀丽,界画精工,烟云缥缈,绝似李思训。”李思训是唐代金碧山水画之创始人,其画勾勒填彩,十分精美,而将宋代缂丝的书画作品比喻为“绝似李思训”,可以想见宋代缂丝技术之发达。宋元之际,藏传佛教走向繁荣,内地的缂丝技术成为定做唐卡首选的上等工艺。唐卡绘画艺术是西藏文化的奇葩,千余年来影响深远。唐卡艺术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