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十五
公历2025年3月14日
本师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祈愿
正法久住 世界和平
灾患不生 人民安乐

释迦牟尼,梵文:Sakya-muni,
又译作释迦文。
意为释迦族出身之圣人。
世人尊称为:佛陀、世尊、释尊。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
原名乔达摩悉达多。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是释迦牟尼佛涅槃日。释尊于周昭王二十四年降生,一生示现,于周穆王五十二年,世寿八十岁时,示现身疾,在娑罗林中双树之间吉祥而卧,入于大般涅槃。

涅槃
涅槃,并非世人理解的生命的终结或者开始。《涅槃经》云:“若见佛性能断烦恼,是则名为大般涅槃。”
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佛大音普告,声至有顶,面门放光,遍照三千,六趣遇光罪垢消除,众生悲鸣,大地山海皆悉震动。
《佛祖纲目》诸书记载:壬申二月十五日,佛在拘尸那城力士生地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临涅槃时,说《涅槃经》,告大众言:“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
时诸比丘劝请如来:“惟愿久住,不入涅槃。”佛言:“汝等不应作如是语,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犹如如来。”复告文殊:“阿难给侍我来二十余年,闻法受持,如泻水置器。我今欲令受持是《涅槃经》,为诸魔所恼,汝可持是大陀罗尼救护阿难。”
文殊受已,至阿难所,魔王闻咒,即放阿难,归至佛所。佛于是三入禅定,三出三告,乃云:“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乃于宝床右胁而卧,于其中夜,寂然无声,便入大般涅槃。

涅槃的意义
Shakyamuni
涅槃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槃,今顺古亦云涅槃。又名泥洹,或云涅槃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
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槃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
若据新译--玄奘法师则译为"圆寂",此义比较来得完善,因为寂灭、灭度、解脱等译,不过仅约断德方面,言断灭生死烦恼。圆寂则统明智断二德。今略释之: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简单的说:即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详细的说: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这就是涅槃的境界——圆寂。

佛涅槃后的修学问题
Shakyamuni
阿难提出了四个佛涅槃后的修学问题:
“佛住世时,以佛为师,佛涅槃后,以谁为师?”
“佛住世时,依佛安住,佛涅槃后,依何安住?”
“佛住世时,恶人由佛调伏,佛涅槃后,恶人如何调伏?”
“佛住世时,亲口说教,大家易信解,佛涅槃后,结集如来法藏,一切经典以何开头,使人易生信解?”
释尊分别答道:
“佛涅槃后,以戒为师;”
“佛涅槃后,依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安住;”
“佛涅槃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佛涅槃后,经典如何叫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

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
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
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
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
回向
本师释迦牟尼佛涅槃日

